雖說我已經從哲學系畢業三年,也已經不再從事哲學學術研究工作。但在哲學系的四年時間,我有幸上過許多精彩的課,也讀了一些令人為之振奮,或讓我體驗到思考樂趣的書,這些課程與書籍改變了我的人生,因此想在這裡推薦給大家。這十本書將按照難易程度排列,最先列出的是沒有哲學基礎的人也可以看懂並體會到哲學的樂趣的讀物。這篇薦書,我儘量不推薦過於專業,沒有指導就難以理解的哲學原著,比如《純粹理性批判》《存在與時間》等等。雖然很可惜有些哲學領域,比如現象學和分析哲學,的確是沒有太多淺顯的入門原典。這個推薦是旨在激發大家對哲學的興趣,鍛鍊哲學思維能力。


1.《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The Big Question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作者: [美] 罗伯特·所罗门 / [美] 凯思林·希金斯

這本書是剛入學時,哲學導論課的推薦書。我記得第一節哲學導論課,鄧偉生老師問了我們一個問題,那就是“哲學是什麼”。思考這個問題,或許是一種入門哲學的方式。而我認為,與其設問“哲學是什麼”,不如問“如何哲學式地思考”。在這本導論中,讀者可以讀到哲學史上討論得最多的幾大主題,比如惡的問題、上帝存在的證明(神正論)、實在的本質、形而上學、真理的本質、女權主義哲學等等。作者用十分淺顯易懂的語言,引導讀者滿滿適應邏輯思考,學會論證與辨識論證。邏輯思維的能力,清楚明白地表達的能力,與迅速識破偽邏輯的能力,就是我大一哲學課最大的收穫。

2.《中國哲學簡史》

作者:[中國] 馮友蘭

在思考推薦中國哲學導論書籍時,我翻看了之間我的讀書筆記,最終還是決定推薦這本最受歡迎的馮友蘭先生的著作。這本書的特點也在於它的易讀性與作為導論的全面性。儘管可能對於已對哲學有基本了解的人來說,這本書內容略淺顯,馮先生在思想獨創性上和學術造詣上不一定是當代哲學家最厲害的那幾位之一,但可能也正因為如此,能給讀者提供一個較為客觀的中國哲學史概覽。先對歷史有一個全局性的把握,再細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讀書方式。

3.《理想國》

作者:[古希臘] 柏拉圖

讀哲學,就不能不讀原典,哲學史可以說就是哲學原典詮釋史。貫穿哲學史,如今還在被討論的哲學問題,都曾在各個古代文明中被主題化討論過。古希臘文明是西方哲學,或是說是西方文明的根基之一,因此了解西方哲學,就需要對古希臘哲學有起碼大致的了解。《理想國》作為柏拉圖的早期著作,以蘇格拉底之口探討了正義、真、善、美,以及最重要的,“何為好的政體“的問題。柏拉圖早期作品以蘇格拉底對話錄的形式,集中討論了很多倫理與政治哲學問題,相比於其後期討論宇宙、空間、時間的著作,如《蒂邁歐篇》要好讀非常多。閱讀蘇格拉底的論證,可以很好地鍛鍊邏輯思維能力。一開頭對正義問題的討論,則可以直接將讀者帶到最嚴肅的話題領域中:人應如何生活,何為良好生活。

其中,第七卷著名的“洞穴喻”講述了一群在洞穴裡生活已久,看著被操縱的影子就以為是世界的本來模樣的人們。他們中的一員,掙脫了桎梏,爬出洞穴,看見了從未見過的太陽,卻被耀眼的光芒刺到暫時失明,當他漸漸恢復了視力,意識到自己從前的生活信以為真都只是影子,重新跑回洞穴,為他的同伴們解開束縛,告訴他們洞外的陽光。然而,他的同伴卻以為他瘋了,在胡言亂語。

這則精妙的隱喻,在哲學史被不斷引用。哲學是無用之學,而其無用之大用就在於,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遮蔽,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都不應被滿足於自己侷限的視野和表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遮蔽,而生活的一部分意義,就在於不斷去“解蔽”,去追問,“為什麼如此”。

一個人從桎梏中解放出來,從陰影轉向投射陰影的影像,再轉向火光,然後從洞穴上升到陽光下。   《理想國》 第三卷

讀完《理想國》後,若是感興趣蘇格拉底之死的前因後果,推薦閱讀《遊敘弗倫》《申辯篇》《克力同》。從《遊敘弗倫》篇可以知曉,無知而自認為虔敬的人們,是如何拒絕思考,將自己的無知、脆弱與焦慮訴諸思維上的懶惰與逃避。而《申辯》作為故事的中心,敘述了蘇格拉底被以“褻瀆神靈”罪名處死的過程。《克力同》則回答了讀者心中的疑問,是選擇正義還是生活。

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申辯篇》

4.《先秦社会与思想》

作者:【日本】高木智见

從前我讀中國哲學時,非常喜歡看海外漢學著作,總覺得海外漢學能為中哲研究注入新奇的血液---儘管我本人也對以分析哲學的方法來探討《老子》持一定的懷疑態度,畢竟很難證實在那個時代的思想家已經能夠進行抽象邏輯思考。但所謂“當局者迷”,有時站在一個文化外遠觀,往往能提出局內人忽略掉或想不到的有趣觀點。詮釋學和科學一樣,某種程度上都是盲人摸象,大家從自己的角度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那麼多一個角度總是有助益的。

這本書可讀性非常強,學術觀點系統性強,有新意,吸引人。閱讀體驗幾乎可以和小說媲美。在已經了解了中國哲學的基礎上進行閱讀,就可以與作者進行跨時空交流對話,將會是有趣的閱讀體驗。

5.《論自由》 On Liberty

作者:【英國】約翰 米爾 (John Mill)

這本書可能並不算好讀,但是對倫理學感興趣的朋友不可錯過。談到倫理學,總會提到不同的倫理學流派,比如功利主義(又稱效益主義 utilitarianism)、道德義務論等。而功利主義是最容易因為它的名字被誤解的一派。好似這些理論就講求功利。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功利主義認為,決定一件事情是否是道德的,是應該計算其受益是否大過其造成的損害。乍一聽彷彿這樣似乎真的很“功利”,但其實它確實是在現實中最經常被使用,符合直覺,並且切實地推動了近代文明進步的倫理流派。在這本書中,Mill討論了權力與自由的關係、政府對個人自由的干涉、民主政治、三項自由原則(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及言論自由)、自由貿易等話題。閱讀這本書,不僅是對民主自由原則學術性回溯,也是一項極佳的哲學思考練習。

6.《西方哲學史》

作者:【英國】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

最終還是推薦了這本書。羅素的這本西方哲學史愛憎分明,能明顯讀到羅素對各位哲學家的評價,甚至是對私生活和品行的點評。當然這也部分增加了讀這本書的樂趣。其實論好讀度來說,這本書可能應該放到第三位,但考慮到這個一本名副其實的大部頭,如果對哲學沒有基本的了解,可能要耐著性子看完有一些難度。但這本書還是做到了兼具可讀和清晰的概要。讀完這本書,我想讀者可能就會大致對於哲學史發展脈絡有所了解,並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想深入了解的時代、話題、哲學家。

7.《懺悔錄》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這是一本自傳體的哲學著作。奧古斯丁回顧了他一生的成長,或是說思想改變過程。這本書對西方哲學史影響甚遠,其一重要原因,就是他在這本書中談到了很多關鍵的哲學問題,比如神正論、時間、自由意志、惡等,然而他討論的形式,不同於蘇格拉底牛氓式對話錄,也不同於後來嚴格依據形式邏輯,非得讓人正襟危坐,心定決定,“接下來這三個小時我要集中精力埋頭苦讀”的倫理學著作,而是以文學的形式,用詩一般的語言和吸引人的故事情節去層層追問,就如同他的標題,“懺悔”,這裡的懺悔並不是意在為了罪惡而祈求神的原諒,更是一種對自己畢生的反思與告解,用獨白的方式直面自己的靈魂,也直面自己靈魂在這一生中所見所做的一切奧妙。

谁能遏止这种思想,而凝神伫立,稍一揽取卓然不移的永恒的光辉,和川流不息的时间作一比较,时间不论如何悠久 可知二者绝对不能比拟,也不过是流光的相续 不能同时伸展延留,不能同时伸展延留,永恒却没有过去,整个只有现在,而时间不能整个是现在,他们可以看到一切过去都将被将来所驱除,一切将来又随过去而过去,而一切过去和将来却出自永远的现在。 谁能把定人的思想, 使它驻足谛观无古往无今来的永恒怎样屹立着调遣将来和过去的时间?       ---《懺悔錄》 論時間

8.《 《齊物論》及其影響》

作者:【中國】 陳少明

推薦這本書可能被說是“夾帶私貨”。我在本科時有幸上了陳少明老師的課,聽了他對莊子的解讀,這本書幾乎時是總結了他所有上課時提到過的內容。之所以推薦這本書,一方面是因為之前推薦的中國哲學著作要麼是原典,要麽是海外漢學,還沒有推薦過一本當代學者詮釋古典著作的書,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大致窺見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了解一門學科,若是想真的“入門”,那就是要掌握這個學科去“看世界”的方式,也就是其研究方法。西方哲學講究邏輯辯論,而中國哲學的研究則就是艱難困苦卻驚喜重重的冷板凳工夫:專攻原文、句讀、註釋,一層層抽絲剝繭地還原作者本來想表達的觀點。而另一方面,則是出於《莊子》對我的感動。

北海若曰:「以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等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秋水》

9.梵汉对勘维摩诘所说经

【中國】 黃寶生 譯著

之前有一些朋友問過我,想要了解佛教,應該如何入手?那些網絡佛教文章看起來和心靈雞湯差別不大,而佛經---別說讀懂了,可能字都不一定認識。那麼我想,就可以從讀故事性更強的佛經入手。讀這本佛經,可以選取帶有現代漢語的譯文版,對照古文譯本閱讀,其實大致有高中文言文水平,閱讀的困難也不會非常大。這本經是一本重要的大乘佛經,也是一部“以人名經”。“以人名經,所以因人弘道者也“。維摩經是一位在家居士,雖是居士,卻能大顯神通,方便說法,甚至解答了一眾菩薩的困惑。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就是第九品,將香積世界的故事。

佛教講有三千大千世界,每個世界的眾生生性不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深陷貪嗔痴,格外剛強而難以調伏,所以為了讓我們能皈依佛門,解脫開悟,需要有種種教條規則約束,教導我們向善,並恐嚇我們不去行惡。而香積世界的眾生,只需要熏習香氣,便能發出大悲心。

維摩 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 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 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 可調伏。譬如象馬 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 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维摩诘所说经》

10.《死 永生 上帝》

作者:【德國】 馬克思 舍勒

還是按耐不住自己對現象學的喜歡推薦了這本舍勒的書。其實我自己感覺《存在與時間》並不是一本難讀的著作(當然,比較對象是那些法國現象學家和胡賽爾),不過還是很多人覺得這本書過多的語言遊戲讓不懂德語的人覺得頭暈眼花。那麼,我就推薦舍勒的這本從現象學角度探討信仰問題的專著。舍勒在這本書中,使用了現象學的態度:主體性分析---懸置存在問題,只探討現象本身,來談論信仰。舍勒講現象學的態度視為一種可訓練得到的心理技巧:對對象存在的本質直觀。

現象學假定了對世界和經驗的信任。是世界把自己交給了直覺,召喚我們更充分地參與其意義。由於這種愛的信任,世界本身被賦予了。

舍勒批評了現代科學對“證據”的偏見,科學將宗教經驗排擠出談論的問題域外,因為他們無法證實。“對不可說之物,我們必須保持沈默”。然而,一戰後,死亡與痛苦迫使人們面對意義問題,對存在意義的追問,是在與死亡砲火抗爭中絕望的吶喊。舍勒認為,以現象學的方式,還原啟示本身,探討啟示的“被給予性”,正是危機時期有意義的研究課題。舍勒認為,啟示,不同於其他經驗,是一種特殊的“被給予”,由此他分析了啟示的特性:宗教行為的“意向性”是對世界的超越、宗教行為的“意向性”對象是無限的、啟示是對神性的回應。

舍勒的哲學,被稱為“哲學人類學”,這是因為他一直致力於探討“人的價值與人的意義”問題,這本小書也討論了無神論和不同宗教的問題。

宗教經驗只產生了對聖潔的一瞥,只提供了部分的、但原始的洞察力。雖然所有的宗教洞察力都會產生這樣一個局部的瞥見,但並非所有的洞察力都有同樣的深度。一些對聖潔的最深刻的洞察力形成並導致了世界上的主要宗教。

推薦這本書,其實我最主要的目的,是找一本相當較為好讀的現象學著作,作為了解現象學基本研究方法的一扇門,一窺其中的樂趣。

後記: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有很多猶豫,因為總想遵循著儘量學術的原則,給大家推薦“不偏不倚”的原典,而不是二手乃至三手文獻,甚至是導論類書目。然而後者我也讀過有趣的,但可能受個人偏好和閱讀時期影響太大,並且,我也曾反思過之前在哲學系前兩年讀了太多這類文獻,而非直接閱讀原典,這可能有優有弊,優點是快速對於一個領域或者一個哲學家的思想有了把握,但壞處是略為犯了思考上的懶惰,並且可能會被個人風格極強的哲學詮釋家影響,對原著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此處的例子一定是齊澤克與拉康)。因此,儘管讀者可能大部分並不會有誌於哲學研究,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從哲學入門,和哲學思考訓練兩個重點來為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入門書單,這樣就為後續閱讀能打下堅實基礎。

(P.S. 最近都快一個月沒有上Matters,我沒有消失喔,只是因為實習+工作+準備考試忙得晚上只想躺平看劇或者到處散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