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元祖級政治惡搞媒體停止運作,《愛瞞日報》對澳門社會有何意義?
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
2021年10月19日,澳門數一數二,擁有十多萬追蹤的親民主派社交媒體《愛瞞日報》,在其Facebook主頁上發佈了一則消息:
由於前所未有的環境變遷,資源稀缺,《愛瞞》社交平台將自2021年10月20日凌晨零時起停止運作。
作為澳門最知名的社交媒體之一,《愛瞞日報》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裏,一直積極參與到澳門的公共討論和社會運動之中,它的突然停運,不單令人感到錯愕,同時還可能對澳門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澳門的媒體生態
要明白《愛瞞日報》對於澳門社會的意義,就必須首先對澳門的媒體生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簡單來說,澳門的媒體生態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存在和人口不成比例的媒體出版物。作為一個人口60多萬的城市,澳門卻有超過10份涵蓋中文、葡文和英文三種語言周期出版的報紙。
按照正常市場邏輯,澳門的人口是不可能養活這麼多報紙,它們到底是如何生存的?─答案是靠政府資助。
澳門在回歸前政府就有針對媒體的津貼,在回歸後相關的規定進一步由《第145/2002號行政長官批示》執行,根據其中第二章《財政上的直接共同分擔》中的規定,只要「在過去五年刊期不少於一星期」、「刊物必須已出版及註冊不少於五年」和「刊物連同及單張的廣告篇幅,不超過總篇幅的60%」,就有資格接受政府的無償資助。
例如根據政府公告,2015年就用了超過1600萬澳門元資助了23間本地媒體和相關組織的活動。這就能理解澳門媒體生態的第二個特點─主要看香港媒體。
是的,雖然本地報紙眾多,澳門人主要看的是香港媒體。根據澳門大學楊鳴宇和王紅宇2016年對澳門大學生進行的調查,最多人看的是《蘋果日報》,其次是《100毛》,第三位則是英文媒體(見下圖)。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本地媒體沒有有信息含量的內容看。
這一方面是因為收了資助生存不成問題,自然就沒有動力去吸引讀者。而更重要的是,所謂拿人錢財,替人消災。認真做新聞不單吃力不討好,還可能得罪金主,這種蠢事當然沒有人願意做。
由此也能理解為何澳門的媒體普遍政治立場保守和缺乏深度報導,作為制衡政府的力量更是只有理論上的可能。
《愛瞞日報》做了什麼?
不少人對《愛瞞日報》的第一印象是其早期標誌性的「惡搞」風格。
然而根據肇慶學院常蘇的研究,他指出《愛瞞日報》事實上在澳門的媒體生態中發揮兩個重要功能。
第一個功能,是提供主流媒體無法提供的信息,例如同一件新聞中不同於官方新聞稿的信息或不同的報導視角,又或者是對政府政策的評論或批評,這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本地主流媒體所沒有的制衡功能。
第二個功能,則是政治動員。由於《愛瞞日報》和民主派議員陣地的「新澳門學社」關係密切,這使其同時具備了報導者和參與者的雙動身份。
而林仲軒的研究指出,《愛瞞日報》標誌性的「惡搞」風格作為一種「情緒動員」,使其能夠把網絡上的民意轉化為綫下動員的力量成為可能。
這種力量在2014年發生的澳門回歸後參與人數最多(2萬人)的示威「反離補事件」中得到最極致的體現。
《愛瞞日報》停止營運對澳門社會有什麼影響?
由上述的討論,不難可見,沒有了《愛瞞日報》對於澳門的公民社會(假如存在的話)和制衡力量都是一次明顯的打擊。
至於澳門社會是否由此失去了綫上綫下互動的動員可能,則有待觀察,這是因為自從2019年開始,澳門的管治邏輯正在隨著中國和香港政治氣氛的變化而變化,雖然總體方向是社會控制的加強,但至今還未定型。
至於對於政府而言,沒有了《愛瞞日報》也失去了一個了解民意的渠道。即便其多數時候對政府持批評態度,但失去了全部批評聲音,對於管治而言,不見得就是好事。
#文章編數: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