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長大多數都被形容為「怪獸家長」和「直升機家長」,很多家長在孩子還未出世已成了緊張大師,到孩子出世警覺神經就不斷升級。其實家長的心都是想孩子有更好的前途和人生,但很多時的效果是好心做了壞事。

在我二十多歲還未結婚,連女朋友都未有的時候,在教會認識了一個美國宣教士家庭,他們有六個孩子,他們都是Home School。有一天我和六個孩子的媽媽在教會禮堂聊天,她最年幼的女兒就在禮堂四圍跑來跑去跟姐姐哥哥玩,不小心跌倒大哭。我的第一反應就立即想過去幫她起身。她的媽媽立時阻止我,毫不緊要地說:「由得她吧,她自己可以爬起來。這樣她才會從中學到人生跌到時,要自己起身的人生道理。到她長大後,人生遇到打擊倒下時,就不會那樣容易放棄,才會有爬起來的意志。」然後她只看著女兒,鼓勵她要自己學習爬起來。過了約5分鐘,細女兒擦過眼淚後就爬起身繼續跑來跑去玩。這是我人生第一堂也是印象深刻的「家長教育」。

最近讀了 @Michell 寫的《「什麼也不做」的教育》,文中提到孕婦生育的過程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助產士只在必要時的情況出現才會介入,助產士的角色是很「被動」。他們的工作是一個看似「什麼也不做」的工作。其實健全的教育理念和助產理念是一致的。

作為家長很難什麼都不做,完全放手。但若想要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都需要學習這種「無為」的教育藝術。

我的女兒在還沒有自主學習前,是在IB(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課程的學校就讀。相比傳統學校,IB課程的學校會較多學習自由的空間。還記得女兒在Year 1,她的班主任是一位法國人,她跟我們說:「你們什麼都不用做,不用幫她,由得她自己負責,串錯字也不用改正她。他們這階段串錯字是很正常,慢慢他們會自己改正,不用擔心串錯字的問題。放心吧~」

所以在整個小學階段,我們都沒有理會女兒的功課習作,做一個看似「什麼都不做」的家長。如那位班主任所講,女兒隨著年齡成長,已沒有串錯字的情況(不小心另計),在高小她的英文已有相當程度,並對英國文學、寫作、作詩方面有相當的興趣。

不過,原來不是每一個讀IB的家長都會這樣做。有一些家長會為到孩子沒有家課而感到不安,他們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追不上其他學校的學生的程度,影響他們將來考公開試成績,影響升大學機會,等等。於是有些家長會安排孩子放學後去補習。再極端的會要求學校「加強」課程和要求給孩子家課,也有直接退學轉讀傳統出名功課多的學校。

我真的不明白,我們選擇讓孩子入讀IB學校,不是因為認同他們的教育理念嗎?不是為了不想孩子放學後還要做功課做到半夜嗎?不是想有更多的親子時間嗎?

我常常說,孩子出現問題很多時都是家長有問題,若家長自己不願先改變和成長,不要期望孩子也會改變和成長。你不願改變,卻不斷要求孩子改變,這是行不通的,因為不合理。

現時女兒已脫離了學校模式的教育,進入自主學習的教育系統。這是一個Paradigm shift(典範轉移)。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也要重新學習,要跟女兒一起deschooling,就是要抺走我們一直覺得「學習」是什麼的觀念,慢慢回復人類最本性的學習模式。這些觀念是香港瑟谷教育的聯合創辦人Sylvia與我分享。

相信每一個決定讓自己孩子進入自主學習的教育世界,必定會經歷種種懷疑和掙扎,內心也會有擔心和恐懼。我也會自己問自己:「我決定放手讓女兒退學是不是決定錯了呢?什麼都不做由得她自然發展真的可行嗎?」。

特別像我們不是一早從孩子小時就開始Home School的家長,這條路所遇到困難跟其他的會有不同。雖然在香港可以參考的經驗很少,但感恩能認識到一些同路人( @Michell、 Sylvia和 @由心 ),他們的協助和鼓勵使我們知道路雖然難行,但這決定不但沒有錯,還是一個對孩子很有價值和有益的決定。《為什麼我們會支持女兒退學?》

我們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掙扎和懷疑,相信這是自主學習旅程的一部分。我會繼續選擇相信「什麼都不做」教育理念,也信任孩子能自己做得到。

******* 

歡迎您贊助「一杯咖啡」,支持我的工作,謝謝。 https://liker.land/bamhk18/civic

請按拍手👏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