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澳門年年有錢派,但這就是好的治理嗎?(上)
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
澳門文化研究和評論人李展鵬在其廣受好評的著作《隱形澳門》中把澳門形容為一座「隱形」城市,而我在之前的文章裏,也曾指出澳門無法被「看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定義自己的能力。
由此產生的一個結果,就是澳門以外地方的人看到是一個他們「想像」出來的,而非真實的澳門。例如我就分別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聽到當地人羨慕地表示─澳門多好呀,政府年年派錢。
「派錢」的正式名稱是「現金分享」,作為一項2008年開始的政府政策,直至今天很可能仍然是很多不怎麼關心時事的澳門市民,每年最關心的施政內容。毫不誇張地說,「現金分享」成了評價澳門政府治理能力的最簡單直觀的指標。
但有錢派,就是好的治理了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處理兩個概念上的問題。首先,什麼是好的治理?第二,好的治理由什麼因素決定?
對於第一個問題,一個常見對好的治理(good governance)的定義來自世界銀行1994發表的研究報告《Governance: the World Bank’s Experience》,其中提到這樣一段話:
良好治理是集專業且可預測的官僚主義、對其行為負責的政府執行機構、強大且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社會、以及依法行事之大成。 原文:Good governance is epitomized by predict bureaucracy imbued with a professional ethos; an executive arm of government accountable for its actions; and a strong civil society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affairs; and all behaving under the rule of law.
雖然沒有明確寫出來,但不難發現世界銀行其實是把政治制度和好的治理進行了聯繫。這是因為幾乎沒有一個非民主/威權政體,能同時滿足「法治」、「發達的公民社會」、「問責性」、「具專業素養的官僚」等條件。
上述的定義進一步關係到對第二個問題的討論。
如果完全按照世界銀行的思路,好的治理就成了民主政體的「專利」,完全成了制度決定論。
但這種教條式的理解,受到不少的批評。例如學者Martin Painter就指出,即便是今天滿足世界銀行定義的民主國家,也不是自古以來就達到所有條件。達不到所有條件的民主國家也不在少數。
更重要的是像新加坡、香港和中國這樣經濟績效良好、強調賢能主義、官僚組織執行能力強大和政治穩定的威權政體,進一步對傳統的治理概念提出了挑戰,促使政治學家反思民主如果「有名無實」,還是好的治理嗎?
以上也是為何政治學權威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那篇廣泛被引用的文章《What is Governance?》中,對治理重新定義成「政府制定和執行規則以及提供服務的能力,無論該政府是否民主」(government’s ability to make and enforce rules, and to deliver service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at government is democratic or not) 的重要原因。
通過把治理的質量和政體進行「鬆綁」,福山強調了國家/政府執行政策,提供公共物品、維護法規和秩序的「國家能力」。
換言之,在既有制度和國家能力的情況下,才可能最大程度實現好的治理,兩者只有其中的話,概念上就是次優的情況,這使福山的定義能夠處理像新加坡和中國這樣的案例。
現在回到文章最開始提出的問題,澳門政府年年派錢,是好的治理嗎?相信你如果認真看了上面的內容,應該知道答案是否,至於原因,下篇再分曉。
#文章編數:6️⃣3️⃣
#Cover Photo: 論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