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穎芝
(原文發佈於2021年10月26日)
(這是世界走走與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聯合推出的系列故事第四篇)
延伸閱讀:凍卵同路人

 他只是想當孩子的爸爸而已。再一次,走出法院的麥康奈爾(Freddy McConnell)又失望了。

懷裡金髮碧眼的小男童,與他是一個模子刻的長相,無人會懷疑他們的血緣。但英格蘭與威爾斯高等法院在2020年4月宣判,麥康奈爾不能登記為「父親」——因為是他「親自」生下了這個孩子,他只能登記為「母親」。

麥康奈爾是一名跨性別人士,在許多年前已從女性轉為男性,但他保留了子宮、卵巢等生殖器官,僅以睪酮等激素達到性別重置的目的。

在英國,跨性別人士只需通過專業委員會認證即可改變法定性別,服藥或以手術置換生殖器官不是必要條件。儘管如此,多數跨性別者還是會服用激素,好讓外表更接近自己認同的性別。麥康奈爾就是如此,還算茂盛的落腮鬍與直筒腰讓他身上完全沒有女性的影子,除了家人與同為跨男的伴侶 CJ,沒有人知道,他的身體裡還藏有一副生育配備。

1.

在2016年,渴望擁有孩子的麥康奈爾決定,自己生個寶寶,並將全部歷程都記錄在紀錄片《海馬爸爸要生娃》(Seahorse)裡。

他找到生育診所,向醫生求助。早在服用激素 6 至 12 個月之後,他就已經不再排卵,所以他很擔心無法受孕。許多跨男在接受藥物療法前,都會被告知「服用雄性激素將會不能生育」,實際上這種說法並沒有證據,如此認知反而導致不少麻煩——2019 年調查發現,約 30%的跨男曾有過意外懷孕的經驗。

雖然統計數據不多,但全球至少已有數百位跨男懷孕生子。光是 2016 至 2017 年澳洲就有 115 個案例。他們的經驗證明,先前身體製造的卵子不會因為服用睪酮而消失,停藥後約 6 個月,卵巢就會重新排卵。2019 年第一份相關研究也指出,跨男與順性別女性所排的卵子數量、品質都沒有差別,生出的孩子從目前證據來看也沒有什麼健康問題,不過相關數據還不夠多,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停藥、等待數月之後,麥康奈爾的備孕手續比想像中容易,紀錄片也看不出太多異樣。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內心正隨著日漸降低的睪酮素漸漸變天。人體的雄性激素一但下降,皮膚會變得光滑、聲線開始柔和,脂肪也悄悄堆積在臀部。由內而外的細微改變對生活影響不大,卻令他清楚感受到,自己好像離「男人」遠了一點,離「女人」近了一點。

然後是,月經來了。這代表身體準備好孕育生命了。這理應開心的事,也令麥康奈爾有些沮喪,畢竟沒有什麼事比月經更稱得上是「女人經驗」了。理智上,他知道這是必經過程,但沒料到的是,這些體驗把他拉回25歲前的痛苦狀態,彷彿再次困在那具緊箍著他男性靈魂的柔軟身體裡。

「我覺得自己是個他媽的外星人,」他無奈苦笑,「我紀錄的好像不是懷孕過程,而是如何完全失去我自己。現在好想閉上眼睛,等一切過去。」

一切的忍耐都是為了生育的目標,幸好他的身體也滿爭氣,確認恢復排卵機能後。麥康奈爾的婦產科醫生終於告訴他:「你要開始一段特別的旅程了。」

這是麥康奈爾第一次備孕,緊張的他還傻氣地問了醫生:「聽說讓自己達到高潮,(受精卵)比較容易著床?」結果醫生笑了,每個人都笑了,原來那只是都市傳說而已。他曾是女人,但顯然女人並不是生來就懂得懷孕的所有知識。

2.

麥康奈爾順利懷上了孩子,他經歷的和所有孕婦一樣,對懷孕過程倍感神奇,同時又飽受折磨。他對著驗孕棒上的「兩條線」熱淚盈眶、擁抱家人;但也在鏡頭前抱怨:「我知道有晨吐(morning sickness)這回事,但不知道早晨之外的時間也會吐!」

照片來源: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一如跨性別者面對的生活,懷孕最大的障礙不是肉體考驗,而是來自身邊人的眼光。麥康奈爾有深愛他的母親支持,但父親卻沒有給予正面回應。

他給父親寫了信:「我將要以男人的身份懷孕、生產,告知爸爸這件事,是希望你在下次見到我之前有時間消化,也是因為我正在經歷極大的內外壓力,無法承受額外刺激……所以如果你無法接受,我們至少在未來六個月可以不用見面,我很難過必須以這種方式公布喜訊,但這應該是對我與你最好的方式。」

但父親不理解,為什麼好不容易變成男人,又要去做懷孕這種「女人的事」?

另一個激烈場景出現在一場本該溫馨的聚會上。麥康奈爾的媽媽找來一群中年女性,以同是母親的身份給予建議,她們圍坐在麥康奈爾隆起的肚子旁,分享著種種懷孕故事,但不知怎麼卻和一位阿姨吵了起來,最後不歡而散。這位阿姨也認為,無論如何,生育就是「女性的經驗」。但麥康奈爾堅持,他是以男人的身份經歷懷孕,就像是使用自己的「硬體」,與「男」「女」認同無關。

3. 

生育與性別無關嗎?麥康奈爾所挑戰的這一點,讓片中的人無所適從。

生理上來說,懷孕是由子宮所賦予的功能。如果男人也能擁有子宮,生產就不再是女人的獨特天賦。許多跨性別的定義討論,起點都從生殖器官開始,但最終會超越生理條件——我們是誰,關乎於我們做了哪些事能做哪些事。從小到大,我們一次次基於社會認知,習得哪些行為分別屬於男或女,再藉由實踐某些行為而「成為」那一種性別。目前跨性別者爭取的,即是從生理特徵的定義中解放,透過行為來成為自己想要的性別。

A post shared by SEAHORSE (@seahorsefilm)

無奈的是,只是,哪些行為屬於男人、哪些屬於女人?定義的權力還是在整個社會手上。任何跨越界線的行為,仍然將被等同於不合格的人,無論是不願生育的女人、還是試圖生育的男人。麥康奈爾所渴望的懷孕與生產,正是亙古以來就與女性綁在一起的行為,當然挑戰了所有人的認知。

麥康奈爾也承認,他在媽媽面前很自在,出去工作卻非常害怕,不敢把懷孕的事告訴其他生理男性,「我怕他們會認為......(懷孕)讓我沒那麼像個男人。」

如此狀況也凸顯出,性別認同很難自外於同儕認可。藉由談論共享的特殊經驗,我們可以輕易得到同性的接納與情誼,進而鞏固身份認同,所以男人有當兵往事,女人則有生產甘苦談。而儘管許多女性會玩笑稱:「希望男人有子宮」,表面上是希望男人體會生產辛勞,潛台詞卻是將生產視為女性獨有的光榮勳章。麥康奈爾也曾說:「生孩子像是種超能力」。不難想像,將生育能力從女性身份剝離出來,等同威脅了女性罕有的經驗與特權。

跨性別者被父權社會視為異常,但反對父權的群體也未必都能容納他們。某些女性主義者認為,跨性別女性的人所擁有的不同身體,不可能與順性別女性相提並論。近年甚至有個詞彙專門指稱這群人:「TERF」(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排除跨性別者的基進女性主義者),她們尤其會在廁所、住宿的性別友善討論上,特別排斥將跨性別女性視為女人。向來支持同性戀權益的《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就曾因為發表「厭跨女」言論引發爭議。

在TERF看來,跨女就像一群享盡男性優勢的人,還想跑來奪取女性經驗。就有TERF人士認為,法院不讓麥康奈爾登記為父親,是性別法律戰的一大勝利

一個夜晚,麥康奈爾終於忍不住對著鏡頭啜泣,「我很想知道,如果不是跨性別,這一切會比較好受嗎?」

照片來源: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4. 

9個月之後,麥康奈爾在助產士幫助下,在家裡的水中生產下一名可愛男嬰。

見到寶寶的那一刻,任誰都融化了。鏡頭中的他緊抱兒子,「我每天好期待看到他,無時無刻不在想他,這感受真的很神奇。」

就連一度不諒解的父親,也把性別辯論拋諸腦後,如今整天寶寶長寶寶短,完全只是個寵孫阿公。當孩子脫離了子宮,一切也回歸到最純粹的親情。

可惜的是,麥康奈爾的單親爸爸之途還沒走完——儘管法律承認他是男性,但在出生證明上,生下孩子的人只能被定義為「母親」。

高等法院首席法官伯奈特(Ian Burnett)指出,根據英國1989年制定的兒童保護法案,為確保有人能處理新生兒的醫療與照護,生母、並且僅有生母自動負有養育孩子的親權。伯奈特特別強調:「沒有任何人可以自動獲得親權,包括父親在內。」

假設沒有這條法律,捐精者或性侵犯等生理父親也能自動獲得親權,這想必不是一般人所樂見。只是對麥康奈爾而言,法律一方面認可他的男性身份,卻要求孩子必定要有個母親,矛盾之處顯而易見。

在麥康奈爾案中,高等法院家事部長官麥克法蘭(Sir Andrew McFarlane)的判決書寫道:「身為『母親』,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歷經懷孕與生產的狀態。現在在醫學與法律上,人們可以被視為男性、同時又有能力懷孕與生產;但在法律親權狀態上,生下孩子的人就是母親。」

麥克法蘭補充,重新思考跨男生產的法律意義,應該是國會要負責的事。

高等法院駁回了麥康奈爾的上訴,但他沒有放棄。他在今年懷上了第二胎,也還在嘗試突破這道過時的法律,「任何頭腦正常的人,都能看出這條法律不合邏輯之處,」麥康奈爾說。他希望為其他跨性別者擊垮無形的牆。如果他成功了,他的大兒子將是英國史上第一個沒有生母的人。(完)

後記:

海馬,一種小型海洋生物,廣人所知的特性是,雄性海馬會從大而透明的肚子擠出上千隻小海馬,也是自然界已知唯一「雄性產子」的動物——其實,是雌海馬把卵產在雄海馬的育兒袋裡,由雄海馬授精後等待寶寶孵出,所以嚴格來說,海馬爸爸僅是負責照顧胚胎,無法自己產卵。

從這層意義上看,世上唯一可以由男性排卵、懷胎、產子的動物,只有人類。

A post shared by Freddy McConnell (@freddy.mcconnell)
《海馬爸爸要生娃》已於「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放映,更多細節請參考官網

世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1. 長榮海運29年前另一樁海上意外
  2. 有刺客!一位幾乎改寫人類歷史的「愛爾蘭瘋女人」
  3. 為何歐洲男性政治人物打疫苗要拍半裸照?
  4. 南海不是中國的!從國境之南的曾母暗沙談起...「曾母」究竟是誰的媽媽?
  5.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6. 「壯陽神鳥」如何成為「外交工具」?
  7. 破碎的夢土:歐洲國家利用高科技工具監控難民
  8. 華府最有權勢的「Joe」除了Joe Biden,還有這位Joe Manchin
  9. 台灣新朋友索馬利蘭成中東富國戰略布局關鍵角色
  10. 你不知道的體育史》誰背叛了這群「國家之光」?
  11. 創設少子化大臣18年,大和民族卻越生越少!談談日本少子化政策失敗的幾個原因
  12. 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13.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上):當她們的子宮被放大檢視
  14.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下):在這座島成長的新二代、舊八代
  15. 是誰住在露營車裡:以車為家的「游牧人生」在台灣可行嗎?
  16. 藝術不再「打高空」:一座讓種植園勞工掙脫貧窮宿命的美術館
  17. 戰雲密布的海峽、危機四伏的運河,從兩段歷史看台灣的命運
  18. 摩登家庭:誰說婚姻一定要有「愛」?她們選擇和好友結婚去
  19. 推動雙語教育的台灣來看看瑞士的英語煩惱
  20. 半封城生活:防疫下的家庭關係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21.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22.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23.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24. 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25. 防疫生活「心」指南:新冠時代如何照顧精神健康?
  26. 台灣成中國「疫苗外交」戰場
  27. 台灣人的疫情時差報告:這一次,世界示範給我們看
  28. 疫情時差報告.紐約篇:封城之下,被圍困的關係與慾望
  29. 世紀爭論的由來:鳳梨可以放在披薩上嗎?
  30. 緬北血翡翠:漫長軍事獨裁下,底層人民只有這個卑微願望
  31. 你我打疫苗對抗傳染病,要感謝300年前一位拿兒女做試驗的勇敢女性
  32. 疫情職涯考驗:30歲,他在越南替台商跑業務,她在美國當飛行教練
  33. 拍A片伸張女權?瑞典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的「女性主義A片」之路
  34. 又綠又台:德國下一位總理還是「她」?
  35. 萬物皆可「訂」:疫情拉抬的訂閱經濟來襲,你也剁手手了嗎?
  36.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37. 80年前歷史慘劇讓立陶宛更捍衛自由
  38.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39. 疫情結束後,「辦公室生活」是上班族唯一選擇嗎?
  40. 能拯救世界的超級食物?全世界都在瘋海帶
  41.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42.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43.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44. 東京奧運為什麼不取消?其實決定權不在日本手上
  45.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46.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47. 林月雲,第一位挑戰奧運的台灣女性跑者
  48. 呂頻:吳亦凡被刑事拘留,女權主義者應該慶祝嗎?
  49. 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
  50. 韓志瑛:我為什麼在南韓發起 #女性短髮運動
  51.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52.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53. 從BBC紀錄片,看帝國夾縫中的阿富汗兩百年
  54.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55. 48年人生、42年戰爭:阿富汗女孩的悲傷綠眼睛
  56. 江懷哲:在《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有台灣與日本的距離
  57. 被塔利班懸賞的阿富汗獨立女子樂團:「身體不是用來藏的」
  58. 新冠肺炎教我的民主第一課:疫苗公共化
  59.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一)
  60.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二)
  61. 舉報墮胎有錢拿、Uber司機也受罰?德州墮胎法案上路一週記
  62. 閻紀宇:天荒地變二十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
  63.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三)
  64. 內褲裡的革命:月事史
  65. 大屠殺後27年,這個長在傷口上的新國家,接納了阿富汗的女孩
  66. 俗女養成,三十而已:假如陳嘉玲遇到王漫妮
  67. 終於要下班的梅克爾:從東德女孩到自由老媽的16年
  68. 何韻詩的舞台,在親愛的黑色裡看見光
  69. 「長太醜」也能辱華?Awkwafina挨罵的1000個理由
  70. 來自北京的她,讓台灣與斯洛伐克彼此看見
  71. 「子宮是每個人都待過的地方」:她在大學開了一門月經課
  72. 手榴彈與性感內衣:在矛盾與創傷中面對自我的「獨眼女俠」
  73. 波士頓會有台裔女市長嗎?不做模範少數的 Michelle Wu
  74. 她單身、借精、生子,然後拍了這部紀錄片|影展走走
  75. 逃離喬治亞:當LGBT被捕獵,她們以身犯險|影展走走
  76. 凍卵同路人| 影展走走
  77. 紀念陳柔縉:十一本書,她用「小寫歷史」復刻時代舞台
  78. 他跨性為男人,卻懷孕生產。他是爸爸,還是媽媽?|影展走走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