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重溫一下 Matters 的項目草案
作為一個在 Matters 待了好一段日子的用戶,看著這個平台的風氣不斷演變,以及不少對外界來說只屬雞毛蒜皮的紛爭,難免有不少感慨。坦白說,自己上來瀏覽文章、參與討論的時間,比起之前亦有所減少。
當生活、社交類的文章在去年下旬起漸漸成為 Matters 的主流時,自己對此形態已經感到不以為然,但那時看到站方仍會盡力協助讓具有深度的公共性、知識性文章予更多人看見,如「金馬達基金」的支持清單、電子報的推送等等,但也著實看到不少曾經在這裡活躍過的公知,已沒有繼續在這裡發文了。而這個星期收到的電子報,「最多人收藏」和「最多人閱讀」的文章,幾近全部跟近日火熱的 Osmosis 流動性掘礦和 NFT 有關,明顯讓人感受到用戶的主要口味,是甚麼樣子。
相信不少 Matters 用戶也有看過官方宣布發行 NFT 的文章,前數天也看到站方在 Medium 刊出了相關的公告。比起在本站內的官方文章,Medium 的版本多了一些有關 Matters 的介紹,那種論調倒讓自己感到不很熟悉。
所以,我認為這也是個重讀一下三年半前 Matters 的項目草案的時候了。大家現在搜索 Matty 的個人戶口,仍然可以找到這個篇章,只是需要多花一點時間,故也不特別在此關聯。
「去中心化」一直是 Matters 提倡的管理方針(但亦因近期的各種紛爭而受到一些批評),在 Medium 看到的官方介紹,站方把 Matters 形容為「Web3 世界最大的、開源的去中心化出版平台」,借此「搭建更自由與公平的創作者生態,涵蓋去中心化存儲、數字權利保障、治理制度設計與創作者經濟模型」;而在項目草案裡,「去中心化」乃「在社區規則獲得社區認可,貨幣邏輯亦運行順暢的情況下,將兩者遷移到區塊鏈上,內容則遷移到分佈式存儲系統,完成社區去中心化」,看似並沒有很大的差異。
但在項目草案裡,對於 Matters 的願景,卻有著更周詳的描述:
Matters 團隊相信,有品質的知識與內容是人們建立聯結的另一個關鍵面向,而且在任何渴望進步的社會都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傳統媒體的生產效能雖然落後於社交網絡,但創造內容的專業能力,以及品質監控的公信力仍然有其重要價值。如果能將發揮這些價值的機制,以新的經濟模型,應用於同樣在重構中的「內容」或「知識」,就可能創造一套正向循環的運作方式,不僅能重新擔當公共責任,而且也能自我持續。 在 Matters,我們希望推動實現一個經濟上不依賴於廣告、互動上不會受控於中心化機制,以內容價值為依託的新型社交平台。
草案同時指出了現時媒體及社交平台的各種弊病,做成嚴肅內容的創作者難以獲得相應的回報、公共場域裡劣幣驅逐良幣等情況,從而提出相應的「CDAR機制」,以「促使更多人與內容的並行發展與相互聯結,形成知識社交網絡」。
而當下的 Traveloggers NFT 計劃,雖也看到建立新的創作者經濟模型、以激進市場規則探索公共治理等願景,但過去推祟有品質的知識內容、提倡優質社群互動討論、讓媒體透過新的運作方式重新擔當公共責任等願景,現在已看不到仍有提及(及實踐)了。
自己過去在不同場合也曾提及過,Matters 的深度文章和(相對)理性的討論氛圍,且能夠聚合牆內相對進步的聲音,乃這裡異於其他內容、寫作平台的地方。儘管「CDAR機制」在 2019 年 10 月這裡全面接入 LikeCoin 生態系統後,嚴格來說已不復存在,但過去在用戶群不斷演變的情況下,自己仍看到站方致力推送深度文章、維持公共討論的氣氛,亦努力邀得不少知識份子就公共議題舉辦沙龍。可是近期「馬特宇宙共建計劃」到發行 NFT 的文案,也看不到站方固守這些理念了。
我想,當站方也不再提及一些初衷的時候,Matters 就確切地走完了一次質變。
過去一大段時間,自己對於 Matters 這個初年的定位,仍抱有相當的執著。一些輕鬆生活類的文章,只會放在 Medium 和方格子,而自己在這裡為文章按讚的準則,亦較在 Medium 和方格子嚴格。但既然 Matters 走到如斯的形態,似是不可逆轉,這種執著,是否也該放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