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个有关香港本地侦察报道的讲座,以下为笔记和科普环节,内附个人感想,不喜者请忽略注里的内容。

何为查册?即基于政府公开资料,查询有关土地、车牌、公司、住宅的持有和转让记录,厘清背后的利益关系、人际网络和使用规定,确定是否存在违反条款规定、危及公众利益的问题,如违章建筑、未交代利益关系(通过转让企业股权买卖房屋,从而规避缴税)、土地和室内面积被挪作他用等等。

近期政府如何收紧查册?

1. 车牌。如果以非传媒目的申请查询,有可能被指控虚假申报查册用途。但如果以传媒目的申请,很大可能不获批准。运输署更出台新规,邮件通知被查牌的车主,等同于向人通风报信。

2. 选民登记册。媒体需要预约查询时间,查阅房间内不许进行任何记录动作,且有时间限制。

3. 建筑设计。网站以版权为由,禁止查询某政府机构所在临时酒店的设计图纸。

(评:让我联想到之前有外国记者通过翻查百度地图上的空白位置,确定新疆拘留设施的位置)

4. 土地和公司。近期查册不仅不再显示公司董事的完整身份证和地址,让记者难以在线下接触被调查对象,更要求实名登录系统。

(评:加大信息封锁力度,提高记者检索资料的门槛和难度,不为别的,只为加大记者揭露丑闻的成本和法律风险,特别是阻碍记者深入调查权势人物的不法行为和幕后交易。)


虽然讲座以本地调查报道为主题,但不免会提及内地的情况。

一位网媒的记者说,在内地采访需要躲避执法机关的追捕,但只要上到飞机那就算赢,报道就能出街。

(评:联想到香港记者最后一次在大陆被抓,是20年1月14日,一众记者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拍摄医院大楼外围时,被带至派出所要求删除医院片段,被扣留约一个半小时后放行。)

闾丘则补充(在凤凰的时候),就算能够保证人身安全,最后管理层也可能会把辛苦做成的报道拦下来。因为(在凤凰)受到的限制太多,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做,所以最后选择离开。

(评:这又让我联想到,就算是那些看起来敢于报道重大事件的媒体,早已承受着重重枷锁,并非享有充分的自由。)


闾丘主要说了下述几点:

  1. 中国政府对待媒体的方针“政治家办报”其实一直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是不同时期领导人执行方针的手法和策略。
  2. 早期的调查报道由国家垄断,属于官媒记者的“特权”。他们把调查报道做成内参,供高层获取真实讯息,了解下级官员的履职情况。
  3. 先前存在舆论监督与异地监督的做法,但近年来已无迹可寻。
  4. 看似极其轰动并带来政策回响的报道,撰稿人和管理层会被“秋后算账”,以其他罪名被抓捕入狱。
  5. 许多限制新闻采编和媒体运作的规定一直存在,部分媒体、网站长期处于灰色地带,今后的变化取决于政府执行的方式和力度。
  6. 当前本地媒体的优势在于:没有新闻主管部门,无需听从上级指令,如禁止报道某些题材或裁撤员工;民间资本仍能独立经营媒体;资讯流通便捷,互联网为网络媒体、独立撰稿人提供了通畅的信息传播渠道。因此仍然有坚持的余地和机会,不会轻言放弃(这也是三位讲者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