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过程中谈到他以前喜欢花时间在一些“自由而无用”的事情上,比如阅读一些闲书,看一些电影,但是工作之后,他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功利了,也更加aggressive(侵略性),总之就不那么佛系了。

于是我问他如何看待以前那段时光,以及以后是否还有可能会把时间花在那些“自由而无用”的事情上。

他觉得自己并不后悔以前「自由而无用」的生活片段,感觉其实还是有用的,但是以后是否会在那些事情上分配更多的时间,他也说不准,因为始终没有给那些看起来无意义的事情找到一个非常能够说服人的理由。

所以,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就是那些看起来「自由而无用」的事情,究竟有什么用。

一些自由而无用的事

自由而无用,究竟有什么用?

我觉得最通俗的答案是:为了开心。

都说没用了,人们还花时间在那个事情上,不是为了“开心”,还能是什么呢?

唱歌,跳舞,打游戏,旅游,买买买...都是为了“开心”。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答案肯定不能满足有思考需求的读者,因为除了表面的愉悦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些「自由而无用」的事情,似乎能让我们感受到某种收获,譬如“阅读”,“观影”,“旅行”,“文化体验”,“深度对谈”...

这类事情究竟有什么用,是我今天想要探讨的重点。

无用之用:阅读闲书

一般人评论一个事情“有用”“没用”,通常是通过“现实世界”的视角去判断,这意味很多让人感觉好像有用,但是物理世界还不存在的东西,就会显得无用。

但事实上,「无用之用」的用处恰恰存在于“精神世界”,它为我们积累了更多的感受,知识和经验。 如果非要对这些抽象的对象进行量化,我觉得,「无用之用」的其中一个作用是在为我们积累足够数量的【概念】。

积累概念

【概念】是我们建立认知的基础。

就像造房子需要砖头一样,如果我们拥有更多的砖头,那么我们就有更多的材料去建造出更多的房子;如果我们拥有更多类别的建材,比如塑料,木料,钢筋,混凝土...那我们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建造出不一样的房子,进而去改造现实世界。

同样的,如果我们拥有更多样的概念,更精细的概念,那么,我们就有更多的空间去创造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然后,通过更精准的表达方式:比如有人通过“语言”,有人通过“文本”,有人通过“设计”,“摄影”,“音乐”,“舞蹈”,“建筑”,“设计”,“数学”,“物理”,“代码”,“区块链”,“比特币”,“元宇宙”......最终,把“精神世界”在“现实世界”里呈现出来。

刚出生的婴儿不会说话,也没有什么概念,所以,他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哭”,“笑”,“尖叫”,“挥舞肢体动作”等来表达他的信息。

生活中,你同样会发现“有待教化的人”相比“文明人”会更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做表达,一旦“语言的匮乏”限制了他们“精神世界”的输出,他们就容易通过用“吼叫”,“提高音量”,“更换面部表情”,甚至“使用肢体动作”这些方式进行表达,当然,有时这些表达也会升级成“肢体冲突”。

某种程度上,「自由而无用」的经历可以让我们用更多元,更精准,或者更文明的方式去交流,包括解决问题。

不那么“精准”的表达方式

在我看来,在「自由而无用」的那段时间里,人是最开放的,没有什么目的性,打开心扉,更容易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

在这样的状态里,所有人都在建设自己的精神世界(尽管大多数人是在“被建设”)。

所以,在我看来,「自由而无用」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如何去对那些流过脑海的信息进行处理,我们是否能够把它们提炼成精准的概念,并且通过对那些概念进行梳理,组合,建设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这个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精神世界相近的人,通过接触,可以非常快地形成团体;精神世界不同的人,会自动远离。

精神共同体的形成

如果「自由而无用」的重点在于对概念的处理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建设的话,那么在我看来,这种「无用之用」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

因为“精神世界”永远早先于“物质世界”存在,而「无用之用」可以帮助人更早地看到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尤其是当那些东西尚处在概念阶段的时候,更懂「无用之用」的人就可以对其有深刻的理解。

说到底,「无用之用」其实在帮人培养一种对【概念】的处理能力。

哲学家和普通人的【概念】对比

世界在发展得越来越迅猛,“现实世界”已经日新月异了,还没实现的“精神世界”更是五彩缤纷,新概念层出不穷。

我们只有培养出更娴熟的对【概念】进行处理的能力,包括更好地创造概念,理解概念,接纳概念,积累概念,表达概念...才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未来生活。

甚至,我们需要锻炼出对这些基础概念进行创造性地梳理,链接,组合的能力,才能够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对世界的视角和理解,并且通过叙述去形成一群志同道合的一起生活的伙伴。

而最后这一点,在我看来,才是「自由而无用」的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