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齣戲一定要進戲院看,不能看影碟,藍清高清大屏幕都不行。不過,若你受不了泰倫斯.馬力克前作《生命樹》那種緩慢的節奏,那就無法勉強了--但畫面的確美不勝收,將來出了影碟用來試機也可以。

《愛是神奇》(To the Wonder) 的中文譯名點出了電影主題:愛。馬力克讓十分美麗的風景和人物融合起來,探討「愛」這個人生中最大的奧秘。為何是奧秘?因為愛既甜也苦,給人安慰同時也讓人迷茫。馬力克從三個互相交叠相融的層面去描寫愛:自然環境、愛情,以及人神之間。導演對自然景觀之美可說是去到迷戀的程度,以大量靜待或緩步的遠景鏡頭,描繪天空漸變的顏色,原野上的雜草與美女的頭髮在風中共舞,朝日與夕陽交替在遠方穿過樹椏、越過山嶺發出炫光。

這些遠景鏡頭的轉換節奏緩慢,讓觀眾有空間欣賞畫面中各個細節,是會活動的風景畫,可說是馬力克的「招牌」特色。但他這次添進了環境污染的主題,跟著以檢測污染物的男主角進入那些礦場、毒河、工廠裡,構圖跟那些良辰美景的鏡頭一樣,都是讓人物邁進環境之中。在大銀幕之下,角色相當於嚮導,領著觀眾進入景觀之中,被其包圍。但那些被人以發展之名而破壞的自然環境,則呈現出矛盾的效果:畫面仍是美麗的,就如我們發展的成果,但在損害自然之外,也侵害了其他人— 那我們是否也被現代化社會那美麗的外殼所迷惑呢?

觀乎電影的宗教敍事脈絡,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宗教性的:大自然養育了人,或人透過美麗的大自然得到神的恩惠。俱往矣,現代人視自然為資源之寶庫,萬物皆為我所用,而污染導致對其他人的影響,更涉及了社會公正的倫理問題。馬力克讓戀愛中的人在自然景觀舞動、擁抱、翻滾,則把「人與自然」之愛和愛情的主題並置起來。換言之,愛情萬歲,卻仍不免污染苦毒。 

《愛是神奇》描寫愛情的部份有比較明確的情節,相比《生命樹》讓觀眾更易接收。不過,這裡描述的愛情抽去了具體的細節,若觀眾要求劇本解釋那些角色之間為何相愛,因何背叛,何時甜蜜,怎樣疏離的話,只會徒勞。馬力克呈現的是愛情的形態,邀請觀眾自行想像各種可能的具體肌理—愛上一個人的理由有千百種,不忠分離的原因也是各式各樣。

人面對的處境,是無法逃避選擇,為此而冒險,並負上責任。為何捨得讓她傷心?為甚麼明知有些事情傷害愛人,卻忍不住去做?戲裡的小鎮中有一個天主教堂,鄰舍間有林林總總的問題都找神父傾訴。他每天被人的苦罪所包圍,支持和安慰是他的使命,但很多問題,以他的智慧和愛心都無法解答。神父面對一個孤獨又無助的景況:他感覺不到上帝。他實實在在地感到內心的黑暗,求問「上帝,祢在哪裡?」卻沒有回聲。別人有問題都找神父,但當他自己也觸碰不到上帝之時,又可以怎辦?

馬力克很喜歡日光,人和景色在明亮的光茫之中特別美麗。但神父和其他角色都有躲藏在幽暗中的時候;外面日光普照,但他們閉著窗簾,關上電燈,觀眾僅在微光中看到他們的身影。有時光茫也許令人害怕,匿跡於暗裡反覺安全,所以連神父也有躲避求助者之時。

馬力克的建議是神學性的:愛不是感覺,而是義務,體現於行動中。神父的畫外音說,基督在哪?在他前、後、左、右、上、下……畫面呈現的卻是一連串受苦者的蒙太奇,神父總在旁關顧他們。基督不是愛的銀行,必須向祂「提款」才能把愛拿去分享,否則「銀行關門」時就會靈魂乾涸。基督的臉容是勞苦大眾的臉容,在神父周圍,他根本不須去「提款」,因為群眾不只是受苦的人,也是祝福者,就如那教堂的清潔工,和那位為神父祈禱的婆婆。人們選擇彼此相愛之時,基督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