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古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句話其實是很有問題的, 因爲它強行把父母拉上不可置疑的神壇, 而否決了子女質疑和反對父母的權利. 最近剛剛讀完Susan Forward博士所著的<原生家庭: 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其中一些部分讓我很有感觸, 而且相信很多人讀這本書都會多多少少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就是Toxic Parents, 即"有毒的父母", 而書中也一再用到"有毒的父母"這個形容, 其實是很貼切的. 因爲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帶給子女的影響是一生的, 所謂"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們在成年離開家后的很多心理和情感問題, 比如自我懷疑, 焦慮, 易怒, 不安全感等等, 或多或少都可以在自己童年與父母的相處中找到源頭. 而且, 大部分有問題的父母, 都不會承認自己的問題, 更不要期待他們在子女成人后與子女的相處模式會發生轉變. 不過, 作者寫這本書無意讓子女去控訴批判自己的父母, 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問題然後直面它, 通過從父母的負面關係中獲得解脫來恢復自信和力量, 並收穫自由和幸福.

書中描述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有毒的父母", 包括不稱職的, 操控性的, 酗酒的, 身體虐待的, 言語虐待的, 甚至性虐待的. 其中, 關於操控性父母那一章真的直觸我心, 因爲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父親就是特別典型的操控性家長, 甚至於書中許多句子就是他直到今天每次跟我通話或發消息的原文. "按我說的做, 否則我就不再理你/不再給你錢/跟你斷絕關係" "你這麽做, 簡直就是在我的心上插一把刀" "我這麽做都是爲了你好". 這些句子是不是很熟悉? 操控性父母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在子女步入青少年甚至成人后, 仍然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並期望在方方面面都可以掌控自己的子女. 他們對於孩子獨立后自己的失落感有一種病態的恐懼, 並會因爲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和人格而做出與自己意願不一緻的決定時感覺遭到背叛或遺棄. 這樣的父母往往寧願維持孩子的無力感好讓孩子永遠服從于自己, 並爲此使用各種手段. 除了直接通過言語 (比如威脅, 恐嚇, 羞辱) 來實現控制外, 操控性父母還會採用一些間接的沒那麽露骨的方式來試圖控制子女, 比如通過提供幫助 (不一定是經濟上, 可能就是來幫你做家務) 讓子女習慣依賴自己, 而在子女違背了自己的意願時就把這些幫助當成子女對自己的虧欠要求子女服從; 又比如很常見的情感和道德綁架, 當子女沒有按自己的要求做時就表現出極端的痛苦甚至傷害自己, 以此令子女感到負罪歉疚最後不得不順從. 相信在中國乃至東方文化下長大的人對於這一切都或多或少有所體會吧, 直到成年也生活在父母控制下的例子實在太多.

關於如何跟"有毒的父母"相處, 書裏提出的一種"非辯護型回應"我覺得很值得參考, 特別是當與父母發生衝突時. 當我們聽到來自父母的批評威脅貶損時, "少做反應, 多做回應", 即不要因爲對方的言詞就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強烈衝擊, 也不要立刻去跟對方辯駁, 而是用一些諸如"噢我知道了/這樣啊你當然可以這麽想/很遺憾你不贊同/不好意思讓你傷心 (生氣, 失望)了"的話去回應父母. 這樣做, 不僅是爲了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也是爲了鍛煉讓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被父母掌控. 我們必須要明白, 如果想要擺脫父母帶來的"有毒效應", 我們首先要學會不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和自我價值建立在父母的認可上, 同時也不要把改變父母的價值觀和行爲模式作爲自己獲得良好感覺的途徑. 這一點我覺得不僅適用于跟父母的相處, 在許多人際交往的場合一樣有用.

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讓子女去對抗父母, 事實上也沒有必要, 如果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問題與自己跟父母的關係有關, 那麽我們還是應該自己去解決, 畢竟, 作爲獨立的成年人沒有誰能夠或是有義務來為你的情緒和感受負責. 因此, 也不要去期待通過跟父母的幾次對抗就可以看到他們的轉變, 因爲父母的思維早已固定, 到了這個年紀也幾乎不可能有什麽大的變化. 我們也許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 就是與父母的關係這輩子也不會有更好的轉變了, 我們期待的與父母的良好溝通或是從父母那裏得到的理解關愛支持永遠也得不到了. 我們能夠做的, 就是自己去完成那個心理"解毒"的過程, 必要時也許重新規劃與父母的相處模式, 同時明白這一點, 就是無論作爲父母還是子女, 都是獨立的個體, 沒有誰最終要為對方的人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