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常被语文老师说,阿川,你这个作文的逻辑是不是有点欠缺呀?我当时一直不服气,心想能有什么欠缺,你脑子笨读不懂罢了。

但年纪大了点,自己也开始意识到这个缺点,辞藻似乎总是大于内容实质,而且段落之间零零散散,显得文气不足。于是大学时我拼命读了些哲学通识书,甚至专门找了本逻辑学课本,假模假式地大肆研究了一番。逻辑书里说了一大堆,什么命题、谬误、演绎推理,看时也懂,但自己一写文章就全部忘光光,根本不知道怎么用。

专业缘故,后来又学了新闻写作,什么导语、主体、背景一锅乱炖,似乎摸到了一点写新闻通稿的套路,于是大以为天下尽在笔中,可一去报社实习又露了馅,北京来的记者操着一口京片子说:“兄弟,你这玩意儿根本没有半点逻辑嘛,都不好意思说是我们人民日报出的。”

我当时就懵了,哼哼哧哧改了一下午,饭都没来得及吃,仍没弄懂究竟是哪里没逻辑?在我的心里,这几个段落饱含着我的思想与灵感,可爱死了,有逻辑死了,逻辑他妈都没这个有逻辑。但这篇“逻辑力爆棚”的文章就是过不了稿,现在想起来,真是气死俺老猪了。

当然,对于一些逻辑天赋超群的人来说,大概是不会遇到这种烦恼的,他们依照曾经阅读他人作品的感觉随便写写,逻辑就会像闻到了零食罐头的小猫咪们一样纷至沓来了。但如果你对此羡慕不已并弯下身子向他们虚心求教,他们多数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无非讲些“就是这样写的嘛,你照我这样写就有逻辑了啊”之类让人生气的话。唉,想学天赋,老天爷不给你,哪有那么容易?

好在你今天遇到了我,一个把写作每个环节都认真死磕、必须搞懂的无天赋笨蛋,我总是能把这些问题讲个清楚,让你这样的笨蛋也能听懂。

 

 

怎样的语言才叫“有逻辑”?

 

从前我确实觉得逻辑很神秘,logic,这单词的每个字母我都熟得不行,合起来偏就不明白它在哪儿了。但今年我突然想明白了,所谓逻辑,其实就是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而这个联系如果为大众(或某个特定圈子)所认可,你的文字就是“有逻辑”。

举个最为通俗的例子,日常对话。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讲话语无伦次,其实是在说他没逻辑,东一榔头讲到西一棒子。譬如他第一句讲“今早上我遇见个不穿衣服的人在街上裸奔”,下一句接上“我女朋友最喜欢吃糖炒栗子”,我们会觉得这个人脑子有点问题了,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

因为这两句话之间的联系,是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说出这话的人可能觉得这两件事是有联系的,但听的人无法觉察,因此它就是“没逻辑”。

通常我们认为“有逻辑”的对话,下一句应该接看到裸奔之后的感受:“这也太刺激了”。或者接对当时场景的描述:“保安都过来把他扑倒了。哪怕你真的逻辑清奇,说出些“好想和他做点什么”这样的怪话,终归还是能够被理解——总还是在说这件事嘛。

所以归根结底,逻辑的有无并不像说“你手里有一个橘子”这样确定无疑的事实,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你的话有逻辑”更像是在说“你是一个中国人”,事实上,在清朝时并没有中国这样的民族主义国家概念,后来才渐渐形成了一些标准,因为你皮肤黄、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认同中国文化,所以你是个中国人。同样的,如果你说完裸奔谈感想,符合大多数人通常叙事的标准和套路,大家就认为你是有逻辑地在陈述一件事。

当然,在不同领域和圈子内对逻辑的判断有其自身的标准。

譬如你在小家庭内部谈论起一件事:“我昨天吃了一顿海鲜大餐。奶奶活着的时候很喜欢打网球呢。”海鲜大餐和奶奶喜欢网球,这两句话如果放在新闻媒体上给公众看,那是绝无逻辑的。但如果家人们共享一个不必提及的信息,譬如“奶奶活着的时候常常做海鲜吃”,这段话在这个小圈子里就是有逻辑了:通过海鲜想到了奶奶,又想起她喜欢打网球的事。

同理,在围棋圈、在科幻圈、在游戏圈,相关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跳跃”过一些大众逻辑,而直抵其目标,这就是逻辑的灵活之处。

回过头去看,为什么我写的新闻稿被认为没逻辑?因为我的心里已经把新闻本身摸得明明白白,写的时候默认读者也像我一样清楚(是圈里人),自然而然地就跳过了很多信息,以至于我觉得特别有逻辑,别人却看得云里雾里、晕头巴脑了。

 

 

写作的各种逻辑

 

我们已经知道,逻辑并非是一尘不变的实体,它是一种概念、一项共识,随着你所处的环境、言说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就写作而言,也会根据你文体、目标、对象的不同,逻辑的要求也各不一样。但多数时候,我们都遵循大众逻辑。

譬如论说文,要证明某些事情,就要求逻辑环环相扣,关于这件事,上学时写作文就已经教过了。

如果你要证明“人要勤奋才有出路”,可以首先提出这个论点,然后分成三个分论点:勤奋使人精进能力,勤奋使人享受成功,勤奋使人坚持自律。

其背后的逻辑是,勤奋有这么多好处,出路需要这些好处,因此勤奋能给你出路。三个分论点是一座桥,为勤奋与出路建立了(大众认可的)联系。

三个分论点之下,又分别需要证明。xxx名人说过,勤奋是怎么带来自律的,xxx名人又是怎样在勤奋中精进能力的,这些人最终因为勤奋取得了如何如何的成就。诸如此类的举例就证明了三个分论点,而三个分论点的确认,则证明了“人要勤奋才有出路”这件事。逻辑这么着就扣上了。

当然,这大概率是一篇很无聊的应试文,因为“勤奋才有出路”这个观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是常识,无需证明,好的文章应是借助旧的常识带来新的认知,其中所运用的举例论证之效力也有待怀疑。但这是另一个大的话题,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聊。至少在这样陈旧的论说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见逻辑是如何发生的。

此外,写小说其实也有逻辑。

很多新写小说的人,常常写到一半不知如何是好了,譬如写主角到了一个新地方,然后呢,不知道了。

这个时候其实有很多种写法,可以写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可以写主角的感受,可以写一个人物突然出现和主角发生了对话。而这每个方向中,又有更细致的逻辑,风土人情是从人开始写还是从房子开始写,如果写人物,是先写一群人还是写一个人,如果写一个人,是先写他的穿着打扮还是写他的脸部细节,这些都是顺着通常的小说逻辑下去的。关于这些,各个作者都有某种共性,因为路数总共就这么多。要是你有志于学写小说,去观察一些作者的共有逻辑是很有好处的。

当然,有些小说家写的东西看起来没逻辑,或者说逻辑松散,譬如说海明威,动不动开场就让两个人物说些你听不懂的话,到结尾了也不介绍清楚,只是拿些旁敲侧击的细节让你猜,猜主人公之间的关系。通常作家都会用大段文字介绍两人的关系,显得逻辑鲜明,但海明威是故意不这样,他把逻辑打散了,是为他的表达服务。这就是作者的个性,个性藏在他自己的写作逻辑里。

至于散文的逻辑,与小说倒是大同小异,因为都是叙事。上一段写“我在东村偷鸡”,下一段写“我回家被骂了一顿”,或是写“东村有人来追我”,或是写“我小时候另一桩偷鸡往事”,都属于有逻辑的。你也可以完全不顾大众是否认可,没逻辑地乱写一通,那是你的创作自由,但读者大概率不会买账。



总之有关logic的事,就简单聊到这里啦,如果诸位对此还有更深的兴趣,我推荐读一读陈嘉映的《说理》

我最近也在读,解答了不少长久以来的疑惑,一时间惊为天书。怪不得许知远说陈嘉映是中国唯一的哲学家,现在看来这话并不全是节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