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香港開始有了「港孩」之說,即是自理能力奇差的小孩,例如不懂用罐頭刀、換電池,可能到18歲都未煮過公仔麵。當年看到這些例子,我心中暗地決定將來自己的子女一定不可成為港孩,我必會培育一個獨立自主、富責任感的孩子。


事實證明,「港孩」只是果,「港爸港媽」才是因!不要「港孩」,自己就不要成為「港爸港媽」,而「港乜港物」根本是結構性的產物,當我抗拒它們時,自身先承受制度性的誘惑和反之而來的阻力。


首先,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已是第一道難關。講真,社會文化制度都是傾斜向雙薪家庭,即是鼓勵雙薪家庭,間接懲罰全職爸/媽。當五千幾蚊聘請一個外籍傭工,既可湊仔、做家務,又可跟小孩練英文,只要犧牲些少空間、私隱,就解決多項問題,以香港人思維計算,絕對值得。大部份家庭權衡利弊後,都只能踏上雙薪之路。


然而,一旦外判了照顧孩子的角色給外傭,與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意向就產生很大的矛盾。最明顯的是,究竟一個受薪家傭怎樣才算是盡責?應該包辦少主的起居飲食?還是培養少主自理能力?你可能會想,當然是兩者兼得啦!但兩者正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不能兼得哦!這種形勢絕對有利生產大量「港爸港媽」和「港孩」。


行文至此,我想起一個經典網上post,正表達到「港爸港媽」的思維。話說一對父母帶女兒到餐廳吃飯,爸爸為了方便女兒吃甜品,便執拾好枱上的杯碟,此時媽媽出手阻止,斥責爸爸「依啲野留返俾侍應做啦!如果唔係,我俾加一服務費嚟做乜呀?」,爸爸平靜地指「都係順手啫」,但媽媽窮追不捨「我就係見你咁,先要話你呀!」網民們指這根本是教壞女兒,以為俾咗錢,連舉手之勞都不需做。我去得盡一點,故事中的爸爸也是多此一舉,女兒冇手冇腳嗎?要你代勞?是怕女兒笨手笨腳弄翻杯碟嗎?難道這是剝奪子女犯錯機會的理由嗎?


我也是過來人嘛。川川在走上獨立自主的路途上,也有不少令我動氣的時刻,都不關乎他能力的高低,而是他缺乏照顧自己的意識和責任感,但最後找到主因卻是「我」。


其中一幕,發生在他2歲多,當時我帶他去playgroup,為了讓他快點入課室,都會替他除鞋;臨走時,為了不阻礙到其他人,盡快替他穿鞋,直到有一次,我發現他像大爺一樣等我服侍,毫無穿鞋的意識時,我就知出事了,最後我要完全繞起雙手,兼掉頭就走,迫他自己出手。


幼稚園老師也告訴我有類似情況,就是如廁時,他會堅持等嬸嬸替他除褲。一想像到自己個仔如此「少爺仔性格」,我就狠下心腸。


例如他想吃一粒糖,平時我會撕開一小段糖紙,再由他自行撕開餘下的部分,但有時他會推說:「我撕唔到,媽媽幫我撕」然後扮撕,卻是毫不用力,又砌詞話怕太用力,粒糖會飛走;當我指導他怎樣撕,鼓勵他嘗試,他根本試都不願試,當我捉住他的手去用力時,他是完全揸流攤,想濫竽充數,不勞而獲;一想到自己兒子那麼無賴,我就殘忍地直接食咗粒糖,再教訓他連吃一粒糖的決心都沒有。


有時我狠下心之後,會放軟心腸,問川川為何堅持要別人代勞?他說:「我想俾大人照顧,我唔想長高長大。」嗯嗯,這些對成長和擔起責任的恐懼,希望一直依賴別人的想法,我都理解,「可以hea的話,不會郁」,可是一旦hea多了,假若日後想郁,都沒有能力和自信了。


現在,川川總算會自己的事自己做,也明白獨立自主的重要性。有時他會說:「我超鍾意媽媽。」我會趁機問:「就算我好惡咁鬧你,你都鍾意?」「係!」「因為你知我鬧得你啱?」「係呀!」我想他開始明白獨立自主的價值,其帶來的自信和尊嚴是一生相隨。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