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掃地」
近來看到網上有一篇文章,引起我的共鳴。作者的女兒從學校帶來一篇寫字功課,今次寫的是「工人」,然後配圖是一個手持掃把的人,作者問女兒配圖是甚麼意思,女兒答:「老師說掃地的就是工人。」老師又叫他們畫家中的工人姐姐。
作者對這種刻板印象及職業定型感到驚訝,因為掃地等於工人,工人等於家庭傭工,這種解釋空洞又狹隘。作者隨即以兩點反問女兒:「媽媽、爸爸、爺爺也會在家中掃地,你也曾經幫忙掃地,那我們也是工人嗎?」「除了家庭傭工是工人之外,還有裝修工人、地盤工人、運輸工人、清潔工人、水電工人,他們都是工人的一種嗎?」作者的育兒理念,我深感佩服,因為世界太複雜,我們為了簡化一些事,又或者懶於解釋,很快就用刻板印象定義一切,但其實這些說法跟我們的實際經驗相距甚遠,當我們不自覺接受了,就會生出偏見。
例如我們普遍認為在寫字樓做文書工作,比起洗碗工人得到更高薪金,但事實上我認識不少區內餐廳老闆,他們為了缺少洗碗工而煩惱,願意給$80時薪;相反地,在同區的辦公室做助理,只有$40時薪。
在我的童年,媽媽常常提醒我,藍領工人很辛苦才賺到錢,做白領養尊處優又體面,或許當年家家都是這樣教孩子,所以很多同輩人跟我一樣,只懂揸筆,不懂揸螺絲批,「你大個咗,賺到錢,咪可以請人幫你裝修囉。」我也是這樣想,但在上年,我家的廁所門壞了,請了開鎖工人,他用五分鐘就開了鎖,兼換上新鎖,埋單$600,我回看桌上電腦構思了一個鐘頭的facebook news feed,才值$250,就心想,媽媽你也想不到今天的逆轉吧。(當然醫生及律師支筆又另計)最有趣的是,樓下業主老夫婦聽到我們請人開鎖,就覺得好笑,「蒲生唔識開鎖咩?男人要學吓水電架,唔識唔得架。」又一個性別定型的事例。
說回掃地吧,我上年開始,在西貢鹽田梓兼職做碼頭接待員。第一件交待我做的事,就是掃地。我的掃地範圍由碼頭到茶座約400米,沿路都是樹,地上有樹葉、果實、遊人留下的垃圾,還有島上狗狗的「黃金」。一日不掃,如像荒島;但一旦掃了,隨即變回環境優美的小島。除了整潔外,衛生也很緊要,落葉不及時掃去,被人踏過或落雨濕了,就很難掃得起,積累太多會滋生蚊蟲。半個月前,超強颱風浪卡吹過之後,落葉吹到一地都係,掃了足足兩個鐘才掃完。回想當日一朝早出門,家附近的地上好像沒有太多落葉,我就猜到是清潔工人晨咁早來過掃地了,所以請你們也想想,如果你走在街上,兩旁都有樹,但底下長期沒有落葉,就是清潔工人勞動過後的「作品」了。
掃地其實也是一種靈修,天主教的修士修女都會長期打掃修院,連陳日君樞機也曾被人看到打掃慈幼修院。佛門清淨地之所以清淨,也是因爲常打掃之故,《天龍八部》中武功蓋世的,不是蕭峰,不是段譽,而是深藏不露的無名掃地僧。所以,掃地就是工人,工人就是家傭,怎樣說也說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