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據報道,在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專題論證報告上,您沒有簽字,是嗎?


答:是的,我沒有簽字,我認為,從生態環境和資源的角度看,三峽大壩弊大於利,不能修建。


問:那份報告不也得出“生態環境弊大於利”的結論嗎?


答:雖然結論是弊大於利,但它提出了許多對策,認為這樣可以克服弊病。對此,我不能同意,我認為所提的一些對策是不解決問題的。


問:侯先生,也許因為您是生態專家,所以過於強調它的嚴重性了?


答:實際上,在三峽工程論證中,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損失不是強調的多了,而是基本上沒有被考慮。過去幾十年來,不論中外,對於水利工程的決策,大多只是就工程論工程,就水利論水利。往往只靠水壩會帶來什麼好處,而很少想到水壩可能給人民帶來的禍害和災難,更談不上考慮水利工程對庫區本身以及對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影響啦!


問:它的嚴重性僅僅是理論上的,還是在實踐中已帶來某些災難性後果?


答:眾所周知,三門峽水庫在建成20年內就淤掉40%。由於事前缺乏生態環境的論證,泥沙淤積,不僅使工程幾經起伏,建了炸,炸了再建,還曾一度威脅到關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工農業生產和安全。最近英國出了一本書,書名是《大型水壩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對全世界23個國家的31個水壩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的衝擊進行了分析,結論證明大部分都給當地人民帶來了許多災害。書裡有大量的實例分析,如阿斯旺高壩,田納西工程等等。這本書我國正在翻譯,出版後會對三峽工程論證有所啟發。


問:我們再回到三峽大壩上來,據說如果真的修建,它將是繼長城之後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那麼,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將是空前的。其影響到底如何?


答:三峽工程淹沒範圍包括十九個縣,淹沒耕地四十餘萬畝,都是沿河平原各縣最肥沃的第四紀衝積土地帶。其中,被淹柑橘園7.39萬畝。以每畝柑橘產2000斤,一元一斤的價格來計算,除去投入,每畝淨值1500元;淹沒後每年至少損失1億多元,10年就是10多億。其餘農田種有四川特產的榨菜,藥材及糧食,也將受巨大損失。


問:能不能開墾新的農田,新的柑橘園?有一種觀點認為,開墾新的梯田,栽種新的柑橘林,足以彌補三峽所有的損失。


答:說這種話是不負責任的!肥沃的土地被淹了,剩下的是土層淺薄的山坡地和裸石。如果在陡坡上修築梯田,不僅缺乏土壤物質的來源,而且在當地多雨的情況下,很容易被沖毀。植物生長要考慮多方面的綜合因素,土,水,氣候......


問:據報紙登載,有的研究人員認為,三峽建壩後,庫區周圍的氣候變化不大,冬天溫度將升高,夏天溫度則降低,濕度加大,等等。總之,氣候變化將有利於農業。確實如此嗎?


答:這是一面之詞。不要忘記,水面可以調節溫度,海拔也可以影響溫度。水庫氣溫雖然比建庫前可提高0.4攝氏度,但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水壩如增高到180米,庫岸所增高的氣溫即被海拔升高所抵消。三峽一帶柑橘主產區在庫區東部,東部秭歸以北海拔275米的興山年絕對最低氣溫就有-9.3攝氏度的記錄,這個溫度足以凍傷或凍死柑橘。如果把柑橘推廣到海拔600米以下地區,凍死的危險更大。所以,有人提出的庫區在海拔600米以下發展柑橘,振興被淹各縣經濟的建議是值得懷疑的。從生態學角度看,山坡上缺乏發展柑橘所需要的適宜氣候和土壤。


問:土地資源損失了,但建壩後形成的新的水面資源,可以養魚等等,在經濟效益上能不能互相替代呢?


答:不能替代。水和土是兩回事,肥沃的耕地淹掉了不可能補救。養魚是可以的,但建壩本來就破壞了原有的漁場,另外,我國湖泊養魚產量還很低,目前還只是一個研究中的課題。不僅土地資源不能恢復,自然風景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損失也無可挽回。世界著名的大峽谷,美國有一個,非洲有一個,我都去過。我看中國的三峽最美麗。峽谷區山巒重疊,險灘急灣,峭壁白浪,山水相映,充滿神奇色彩。還有小三峽,奇峰飛瀑,懸岩古道,是另一處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觀。這些世界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世人。三峽及其周圍地區還是我國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寶庫,有著名的大溪文化遺跡,有戰國至東漢,明清的古墓群各十多處,以及其它許多古蹟。這些文化古蹟大多分布在海拔180米以下。此外,三峽地質剖面完整,列為世界型剖面之一,是地質科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一旦建壩,都被淹沒。三峽庫區是我國重點古蹟山水風景名勝區,如果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被淹沒,給我國旅遊業帶來的經濟損失是難以估計的。


問:不是有人提出文物古蹟可以遷移重建嗎?


答:還說可以搞陳列館呢!即使能遷移,失去了原來的風貌,其意義和價值大減。比如古墓是五千年文化的遺跡,陳列館的模型能看出什麼?


問:所以說這些風景和文物古蹟都值得保存?


答:一定要保存!


問:您剛才曾提到建壩破壞原有的漁場?


答:長江中下游自重慶到洞庭湖的城陵磯江段,是我國青,草,鰱,鱅四大家魚的繁殖區之一,其中一部分在庫區的江段內。三峽工程建成後,由於水庫的調蓄,壩下的漲水過程發生顯著變化,使家魚所要求的漲水條件不易得到滿足,因而繁殖受到抑制。反之所要求的不低於18度的水溫條件,也因水庫下泄水的溫度而降低,復溫滯後。壩高180米方案因水溫降低,家魚繁殖期將推遲20天左右。此外,建壩後引起的江段河床變化,導致魚苗來源減少,結果將降低四大家魚的總產量。長江中向珍貴的水獸和魚種的生存也受到影響。白暨豚,白鱘,胭脂魚,中華鱘都是世界上珍貴稀有的生物物種,目前他們已處於瀕危狀態,所以被列為國家第一類保護動物。這些水生動物的產卵場多在上游,生活成長多在中下游。建壩後,其生育棲息的生態環境大變,熟悉和生長受到了阻礙,從而將導致種群減少。例如,由於建壩,白鱘和胭脂魚將不能游到上游繁殖。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彎曲河段,建壩後水流的變化將使其失去棲息的生態環境,建葛洲壩後,已有中華鱘死亡壩下的事情發生。此外,建壩後導致的河口水質營養成分和水文的變化,將對河口及鄰近海域經濟魚類產生不利的影響。如:原來生長在半鹹水中的鳳尾魚,銀魚,白蝦等有可能減產或消失,沿長江洄游到河口育肥的鰣魚,因水質營養貧乏而減產,等等。甚至連舟山漁場的位置和漁產量也都有變化的可能。


問:從地質環境來看,三峽工程有哪些影響?


答:庫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多發地區,沿江兩岸共有滑坡,崩塌214處,大型滑坡主要分布於庫區的腹部萬縣到秭歸一帶兩岸。1985年6月發生的新灘滑坡,使200萬立方米的滑坡物質墜入長江,佔據江面寬度100米,激起的湧浪高36米,將對岸的一座倉庫捲入江中,機動船和木船共77隻受損,死亡近10人。建壩蓄水後因水的浸泡軟化作用和浮力作用,將使滑坡穩定性減弱,促使老滑坡復活,尤其該地山區暴雨來臨時,在地面又無植被被保護的情況下,更易觸發滑坡,崩塌。另外,從庫區的地質構造等條件看,庫區存在著誘發性地震的可能。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滑坡和岩崩,對大壩將會產生威脅,有可能會堵塞長江。如果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的航運不通,我們這代人所犯的錯誤,就難以補救了。


問:還有哪些嚴重的影響?


答:工礦業的損失巨大。三峽大壩180米方案將淹沒工廠624個,其中包括重慶的6個大型工廠。目前那裡的工廠企業已形成一個複雜的生產系統,企業之間協作配套十分密切。在受淹企業遷建期間,必然會影響相關企業的效益。水庫還要淹掉一些礦區,礦產資源的潛在性損失難以估計。另外,我還擔心開發性移民會帶來不良後果。所謂開發性移民,就是把被淹的農業和工業後退到庫區的山坡上去。這種方法比過去造水庫只給移民搬家費的辦法是可取的,但它也帶來一系列不良後果。

 1. 工業引起的污染。建庫後直接淹沒了煤礦,磷礦等有害物質將進入水底,山上新建工廠的污水處理和排放比平原複雜,以上污染物有可能通過食物鏈轉移到人體。三峽地區環境閉塞,風速慢,霧日多,濕度大,工業煙塵,汽車廢氣等極易造成空氣污染,產生酸雨等危害。

2. 農業引起的水土沖刷。現在庫區沿岸森林覆蓋率是5%,草坡占30~40%,陸地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建壩後,沿江兩岸人口密集,勢必要擴大坡地毀林開荒,陡坡種植,隨之土壤侵蝕貧瘠化的現象加重,泥石流,滑坡,旱澇災害也日益嚴重。山上的梯田因易被暴雨沖毀,可能形成愈墾愈窮,愈窮愈墾的惡性循環,從而加大對環境的壓力。


問:有人認為,通過搞好移民安置規劃及城鄉建設規劃,可以達到新的生態平衡。


答:我看是新的破壞,不是新的平衡。規劃要有一定的自然條件作為依據。“人定勝天”是不可能的。我講的“天”是指自然規律。比如說,中國人絕大多數住在東部,西部人煙稀少。那為什麼不能通過規劃把人往西部移呢?自然條件不允許嘛。不講自然條件,規劃不會得出有利於人民的實際後果,只是紙上談兵。


問:您認為三峽工程是否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些積極影響?


答:當然,水力發電乾淨,比火電污染少,比核電危險小。但水電不一定非在三峽搞,可以在上游搞嘛!


問:您分析的種種損失都是無法彌補,不可挽回的嗎?


答: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的不能彌補,像土地資源,風景資源,文化資源等,絕對不能彌補,有有的可以彌補,還需要進行試驗;有的即使能彌補也不經濟。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影響,有的可能在短期內發生,有的可能長期才能見到;有些影響可以算出經濟賬,另一些可能無法用金錢計算。前邊我們沒有把三峽工程對河口的危害全面論述,像三峽建庫後引起長江口鹽水入侵的長度和強度的變化對工農業的影響,對河口土地資源的影響,對三角洲海岸的影響等,這些影響的程度如何,經濟代價多大,一時是很難算清楚的。


問:有一種觀點認為,三峽工程經濟效益很高,生態環境上付出點代價是必然的,您怎樣評價這一觀點?


答:離開生態環境,工程效益從而談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生態環境好,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必然高,兩者不可分割。環境遭到破壞,生態效益不好,哪怕賺到再多的錢,還得再花出去,最後還是人民受損失。對一個工程進行經濟評價應該是有入有出,只講發電能受益多少多少,而不講生態,資源等損失要支出多少,這是片面的,不科學的。


問:您的意思是,想用犧牲生態效益來換取經濟效益是不可能的?


答:對。三峽工程不是主要有三個目的嗎?防洪,發電,航運。三個目的能不能實現,是和生態條件聯繫在一起的。就拿一個問題來說明吧:長江上游解放以來由於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嚴重,現在西南森林覆蓋率已由50年代的百分之四,五十下降到百分之十左右,四川盆地內僅剩4%,有的地方甚至只有1%。四川每年流入三峽的泥沙量在70年代為5.1億噸,80年代初實測已高達6.8億噸。所以嚴重的水土流失會造成水庫嚴重的泥沙淤積,再加上滑坡,崩塌,泥石路及陡坡開墾等引起的水土流失,是那些愛工程的泥石淤積不僅要影響發電,航運,防洪功能的發揮,更嚴重的是,這將威脅到水庫的壽命。1980年投產發電的長江支流的烏江水電站,由於水土流失的嚴重,4年時間壩底淤積就達到了原設計50年淤積的標準。那麼三峽水庫究竟多少年就會報廢呢?這實在是最令人擔心的問題!生態與生存密切相關,不講生態環境,一切都是暫時的。所以說,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


問:那麼是否可以說,我們幾十年來論證水利工程的方法和角度應該有所改變呢?


答:對。生態問題是一個宏觀問題,對生態環境和資源進行系統的研究論證是一個複雜的,深遠的戰略性問題,也是論證三峽工程的一個大前提。近年來,國外由於事前忽視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一些大型水庫工程被迫停建或縮建的事例也不少。如巴西原計劃在亞馬遜河上修建而尚未動工的25座水壩全部停建;澳大利亞1983年取消了在塔曼斯尼的富蘭克林河上修建水壩的計劃,印度賽倫特水壩在施工已經8年,耗資已300萬美元之後,印度政府1980年決定停建,還有該國原擬修建的特里水庫,因需移民5萬人,淹沒古老城鎮,並要砍伐森林從而有可能誘發滑坡,加以有嚴重的淤積等問題,工程計劃遭到群眾的反對而停建。


問:不過有人認為,我們的價值觀與西方的不一樣......


答:這種人實際上是迴避生態環境問題的,只不過繞了個彎子。


問:去參加14個專題論證的412位專家中,只有10位沒有在論證報告上簽字,其中包括您,對這一比例您有何想法?


答:當初請我參加三峽論證,是為了表示有持不同意見的人參加論證,起了點綴作用。其實還有許多對有關問題真正有研究,有見識的同志應該參加這項工作而沒能參加。不管怎樣,既然參加了,我又是研究生態問題的,有看法就要講,要對國家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一個人可以說錯話,但不可以說假話。我講的是真心話,對不對自有公論,也有待歷史實踐的檢驗。據我所知,有一部分專家並不同意那些報告,但出於種種原因簽了字。


問:這“種種原因”是什麼?


答:很複雜。例如,有的是領導把工作做到家裡了,你好意思不簽嗎?有的被告知“中央已經定了”,你能唱對台戲嗎?等等,不一一列舉了。


問:即使有這些原因存在,您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嗎?


答:是的。我認為從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來看,三峽工程不是早上或晚上的問題,壩高多少的問題,而是根本要不要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