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聯經近日出版了日本岩波書店的《中國的歷史》中譯版,全書五冊。岩波書店是日本歷史悠久非常重要的出版社,光譜上偏自由左派,剛好和保守右派的文藝春秋互別苗頭。和所有的華人社會類似,日本也是一個左右失衡非常嚴重的社會,無論是在議會政治上或是社會普遍上,都是嚴重過度右傾,左派只有在學界或藝文界可以稍微做一些平衡。台灣八旗近年出了好些日本右翼史家的書,因此非常樂見這套岩波書店的《中國的歷史》有中譯版,讓日本左右派的中國史觀也可以在華文世界並陳,避免讀者誤以為日本只有右派史觀。簡單而言,日本右派多還是保持著"脫亞入歐"的思維,強調日本文化的特殊性和優越性,左派則較願意承認中國對日本的影響,認為日本人要了解中國,擁抱中國,甚至影響中國。

既然是岩波書店出版的最新的中國通史,這套絕對是有代表性,反映日本自由左派現在對中國的史觀。全套五書我先看了第五冊《中國的形成》,因為近代史最難寫,也最能看出作者的角度和立場。

全書先提出一個很有創意的框架,將中國分成四個部份,"草原","中原","江南"和"海域",在現代裡,草原有一半是蒙古國,另一半和中原和江南是PRC,"海域"則是香港台灣日本和歐美等,如此廣義的分類法,可見其視"中國"為一種精神和理想。

第五冊《中國的形成》從明朝開始談起,戲肉在清帝國的建立,如何對各屬地如蒙古新彊西藏因俗而制,在與俄羅斯的交涉中開始以"中國"以自居,同時維持漢人社會的天下觀。但這個平衡在百年後隨著漢人人口的快速膨脹被打破,西方殖民主義進入亞洲,清廷中央完全失去對漢人社會的控制,造成太平天國崛起,最後只能依賴湘軍和准軍等漢人團練反制,進入滿人皇室和漢人大臣分享權力的"滿漢共治"時代。在內外交迫下,產生將"中國"民族國家化和中央集權化的壓力,無法再對"屬地"因俗而制,而成為要直接控制的"領土"。如何處理新彊阿古柏政權造成左宗棠和李鴻章的分歧,後者認為承認新彊阿古柏政權作為等同朝鮮和琉球等"屬國"即可,海防和日本才是中國真正的大患,但前者認為必須征討,前者的軍事成功和後者的失敗,決定了中國的命運。

關於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本書寫的不多。但從清末開始,有過許許多多人對建立"中國"這個全新的民族國家無比著迷,但中國傳統上層和下層社會的二元對立始終無法打破,毛澤東甚至為此發動文革,結果卻是災難式的,鄧小平只好走回上下二元結構的老路,讓上層的中國共產黨,統治廣大的資本主義巿場。做著"中華民族國家"的夢,但現實是必須以中共為統治者和效忠對象的變相帝國制才能維持統治,這就是當代中國最大的矛盾和精神分裂,也是無解的難題。清帝國尊重"多元為多元",中共卻要化"多元為一體"。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寫得相當明白:

"若回溯歷史,就會發現這個'一體'的'中華民族'並不存在。想要回復過去不存在的東西,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復興'並不是現實,只能是一場'夢'。"

我個人非常樂見這本書呈現了一種多元史觀,和我本人的中國史觀非常接近。這一冊只有短短八萬多字,要說完數百年的事,歷史的選擇和角度非常重要,很考驗功力。我覺得對專業或高階的歷史讀者而言這本書太淺,但推介給想要對中國歷史有些概念,或想要看看日本自由左派現在怎麼看中國史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