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浩大的工程應否上馬,不僅要考察或評估它在科學技術和經濟效益方面的可行性,還應當考察它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我以為,在我國改革正處於吃緊關頭,全國呼喚寬鬆環境的條件下,立即著手巨大的三峽工程,不僅超過當前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的承受能力,而且有悖於十三屆三中全會要達到的治理經濟環境的政策目標。

 首先,在新舊體制交替階段,我們缺乏動員大規模資源用於一項巨大工程的有效手段。舊體制的弊端很多,但至少有一個長處:做成一件事,無論它多麼艱鉅也能做到;要達到一個但項目標,無論多麼高遠,也可以實現。因為舊體制高度集中,可以排除任何障礙集中使用資源,而且不管代價。這種體制的特點就是有人概括的:衛星可以上天,馬桶天天漏水;導彈過剩而雞蛋短缺。現在的情況有了重大變化,動員資源的行政手段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了,而這項一時難以盈利而又前途未卜的工程,又不能有效的運用市場手段。從而有可能使它成為一個永遠剃不完的“鬍子工程”。因為決定工程進度的是木桶原理,是最短的那塊“木板”,只要瓶頸因素一出現,整個工程都會停頓。而要消除瓶頸,如果不能調撥,就必須更多的花費本來就短缺的資金,從而以一種短缺替代另一種短缺,以致短缺綿綿無絕期。我們本來想在祖國大地上留下光榮的標記,卻有可能留下不能痊癒的傷疤。

 其次,工程一上馬就會嚴重擴大現在就存在的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缺口,使“瓶頸”更窄,使貨幣龍頭失控。從當期或數年時間看,三峽工程是巨大的無供給需求,而且它所需求的大多是當前的“瓶頸”資源,比如能源,原材料。同時還會加劇交通緊張狀況。現在各方面的需求都繃的很緊,三峽的無供給需求如何滿足?當然主要靠國家投資。在不能投入更多實物的情況下,增加投資就等於增加貨幣投放量,從而使通貨更加膨脹,拉動物價更快上漲。也許有人會說,三峽工程一旦建成,就能提供更多的電力供給。即使是這樣,那也是遠水不解近渴。誰都知道這幾年我國改革和建設的關鍵階段,要小心避免出現大的波折,在重大決策上要慎之又慎,絕不能人為的增加緊張因素或不穩定因素,給自己帶來難題。我擔心在三峽工程能提供電力產品之前,我國目前的經濟條件能否支撐得住。

 第三,在舊軌新約都難起作用,各種漏洞不勝枚舉的條件下,浩大的國家工程無疑將成為一隻注不滿的漏桶。以往的事實說明,國家每辦一件事,往往總要養肥一批人。辦的事越大,養肥的人越多。報載,在亞運會工地周圍出現了一個黑色侵吞包圍圈。這還是在首都北京,而且指的是圈外人的非法偷竊。如果在天高“皇帝”遠的三峽,包圍圈也許更加可觀。至於圈內人的合法或半合法或貌似合法的種種侵佔和享用,又有誰說得清。古代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現在有些人是“兵馬”未動,享受先行。即使在大興安嶺火災現場,爭級別待遇的事情也屢屢成為內幕新聞。誰敢說這樣一個浩大工程加上建省的可能性,沒有讓一部分人看到了安排提拔幹部的美好前景?像現在這樣漏洞百出,管理跟不上的環境條件,三峽工程很難使自己不成為國家投資填不滿的無底洞。

 第四,擔心三峽工程觸發的不穩定因素(包括大規模移民和漲價)與業已存在和即將到來的某些不穩定因素發生共振,使社會出現危機。我特別要提到我國從1990年開始就要步入償還國內外債務的高峰期,到那時,我國的資金狀況將空前緊張,再背上一個巨大工程的包袱,其後果現在難以設想。

 就接觸到的三峽工程論證材料看,我以上點到的幾個因素,要麼很少涉及,要麼根本未予考慮,這不能不說是論證工作的重要疏漏,類似這樣的疏漏,有關專家已經指出不少,比如對三峽地區將被水淹沒的文物價值的判斷,就失之短視等等。但就這些情況看,三峽工程也應當緩建,似需要對它進行多學科的更加廣泛的論證。如果一定要上,有關論證者和負責人要拿出讓人民放心的個人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