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7.8公里。这条被称为「王者之轴」的中轴线始建于元大都,兴于明清,前后起伏、左右对称,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建筑史的典范。这条线以及14个地标已经纳入北京的「申遗」计划,它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呢?

2002年,申奥成功的北京启动「中轴线城市规划」,为了新奥运场馆的建设,计划将原来的老中轴线进行扩建沿展,规划长度增加至25公里,形成约1公里宽的范围,作为北京城市中轴线的保护和控制区域,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和形态。而这个方案的总顾问是一家来自德国的名为AS&P建筑设计公司,而这个项目的幕后掌舵人,就是德国著名的已故建筑大师阿尔伯特·弗里德里希·施佩尔(Albert Friedrich Speer)。为什么中国的城市更新找了一个德国人来设计呢?

Hello大家好,我是玛力。这是一个提倡思辨和手撕五毛的小频道,每一期我们将结合一个政治经济案例,来探讨下它背后的原因和不同的思考维度。

开始我们说到,北京25公里的中轴线延展计划的操盘手是德国的建筑大师施佩尔。在业界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小阿尔伯特施佩尔,作为建筑世家出身的施佩尔,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大名鼎鼎是建筑大师。而他的父亲也叫阿尔伯特·施佩尔,我们这里就叫他老施佩尔吧,老施佩尔是纳粹德国的首席建筑师和经济领导人,1905年出生于德国曼海姆,30年代开始就进入希特勒的权力中心,也是希特勒最好的基友。他在纳粹期间,除了经济和装备上的业绩,老施佩尔最值得吹牛逼的项目,就是他为希特勒打造的帝国首都日耳曼尼亚Welthauptstadt Germania)工程计划。

这项目的初衷是,希特勒觉得柏林的建筑在当时实在太out了,他预期在二战中获胜后,要打造一个比伦敦、巴黎和DC还牛逼的全新的世界首都。这个规划就包括了城市东西南北的宏伟的中轴线(中央大道)、人民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总理府、奥林匹克体育场等标志性建筑。不得不提的就是,如果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建成,是一座能容纳40万观众,到今天也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按计划,所有建筑物将在1950年前竣工,盛况空前的世界博览会也将同时举行。但由于战争的爆发和失利,这个项目中的绝大多数自然也就以烂尾收场了。当然老施佩尔的下场也很悲凉,战后被审判入狱20年,在1981年辞世人间。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和我开始说到的北京中轴线规划联系起来了。

我们开始提到,帝国总设计师老施佩尔的儿子,小施佩尔也子承父业成为一名著名建筑大师。他在60年代就开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而且积极开拓开海外项目。90年代就开始承接中国的项目,2007年在上海成立了唯一的一个海外子公司,而他的项目都是以大型的城市规划和场馆建设为主,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会场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而他当年被质疑最多的就是北京中轴线城市规划,在2003年提出的时候,曾经遭到德国媒体的敌视。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孙女赫鲁晓娃在英国《卫报》的专栏中更是以“奥林匹克的狂妄野心”为题,把小施佩尔骂得体无完肤。因为北京的这个项目,自然而然让人联想起当年他父亲给日耳曼尼亚的宏伟规划。在北京的规划里面有很多跟日耳曼尼亚相似的设计,比如完美的平行线、轴线两侧的火车站,环线式的交通线路和巨大轴线交通来分割出整个城市等等。新的日耳曼尼亚的最基本单元,将不会是一个又一个人,而是一辆又一辆的「大众汽车」以及一列又一列的高速帝国专列。老施佩尔为了这个项目的建设,他批准并亲自监督柏林的外来人口(主要是犹太人)的驱逐计划,据统计他主导抄了23765户犹太人家庭的水表,并将超过75000名犹太人驱逐出柏林。并且派党卫军强迫外劳来德工作,由于战争中劳动力缺失,施佩尔甚至提议扩大国内反社会者的定义,以强迫更多人进行强制劳动。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有点不寒而栗了。众所周知,中国的城市更新带来的强制手段大家都再清楚不过了,何况是为了奥运的北京大帝都。但小施佩尔曾经解释到,北京的中轴线在历史上就存在了,而他只是在甲方爸爸的需求上,进行了专业的分析和提出指导意见,至于后面具体修成怎么样也并不全是他的主意。而作为施佩尔家的老大,他也几乎不认识他老爸,因为他的童年时代老施佩尔一直是在监狱里面度过的。作为星二代,施佩尔也一直在摆脱父亲的阴影,他也拒绝承认跟他老爸的工作有任何相似之处。他曾经表示说:“我在北京试图做的是将一座拥有 2000 年历史的城市带入未来。1930 年代的柏林——那只是狂妄自大。”

从专业角度来说,我们完全没有资格去质疑施佩尔先生在业界的影响力和业务能力,至于施佩尔先生到底有没有受到到他父亲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父亲的罪恶也不应该加在儿子身上,更没有必要去猜测一个人的创作意图。所以,这些都不是我们的重点,不管当年施佩尔对于北京的影响力有多少,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需求方的角度,为什么中国如此重视这条中轴线呢?似乎呈现出一个有趣的概念——极权主义美学。

极权主义美学又可以称为法西斯美学,该概念来自墨索里尼的一句名言:“所谓法西斯主义,首先是一种美。”。主要是指法西斯主义专政下诞生的迎合意识形态的文艺美学风格,也泛指文艺作品中呈现出的与法西斯主义时期的文艺美学相近似的美学风格,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我们通常认为,纳粹或者法西斯残忍又无人性,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说自己美是不是有恬不知耻呢?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先不要急,后面的故事会让你大开眼界。

加拿大学者米歇尔·拉克鲁瓦在他的《1919到1939的法国法西斯主义美学》一书中指出,法西斯美学是一种追求暴力般的美学风格,首先它是确实一种美学形态,而这种「美如暴力」正是法西斯式的极端而绝对的审美追求。这个自然又会让人想起暴力美学,法西斯美学也被认为是暴力美学的鼻祖,前者是以美作为暴力手段的表达,使其乌托邦化威权化,而后者是捕捉并放大暴力行为中的美感,使其浪漫化抽象化。简单来说,法西斯美学是意识形态化,而暴力美学是技术表现。总而言之,法西斯美学并不是用来美化法西斯的,就像暴力美学不是用来美化暴力一样。

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说道,「法西斯美学产生于对控制、屈服的行为、非凡努力以及忍受痛苦的着迷,它们赞同两种看似相反的状态,即自大狂和屈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以典型的盛大庆典的形式表现出来:群众的大量聚集;将人变成物;物的倍增或复制;人群集中在一个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具有无限个人魅力的领袖人物或力量周围。」

希特勒曾经明确说到,宏伟的建筑是消除民族自卑感的一剂良药。必须能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给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产生自信。作为文艺青年出生的希特勒来说,也不难理解他喜欢把这种美植入到日常生活和城市规划中。

我们还是回到法西斯建筑风格上来。除了开始说到严格的中轴线划分,宏伟的建筑,巨大的广场,法西斯建筑还体现出一种对于新生活新秩序的强烈规划感。发展和未来都已经在图纸中完全演算,所谓城市在完美之后才能够在现实中出现。这种类似于强迫症似发展思想,把以前不合理的东西全部推到重来,所有的东西一定要够新,够好,够标准,够满足今后巨大人口增长的需要。比如巨大的人工草坪的休闲区,新建高速铁路公路的纵横交错,都似乎在证明,新时代的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完全抵消掉之前破坏老旧环境带来的负罪感。很多人说高速公路是希特勒发明的,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严格意义上来说,希特勒只是利用高速公路这个概念炒作起未来帝国首都的雄伟景象,这个和房地产开放商忽悠你买房,给出的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个道理。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在她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也批判了这种规划性对于城市和社区的破环**。**

法西斯美学就想一个病毒一样,被统治者植入国家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宣传海报设计,庄严的仪式感,英姿飒爽的军队制服,都是让人沉醉于极致几何化和规范化之美,而无法自拔。

我们不难看出,除了纳粹德国,日本军国主义时代,苏联斯大林时代,都曾不约而同的使用了这种规范和宏大之美收割了不少全世界的粉丝。我曾经听过一个精日分子的说法,他说他虽然不认同日本的侵略行为,但却单纯迷恋的他们的制服设计和作战的细则,之前我还不太能理解,做这期节目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这种美学的含义。而纳粹的军服,也被军迷们公认为史上最帅气的制服设计。

我们再次回到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和规划,这条「王者之轴」已经被纳入世界申遗计划。按照官方的话来说,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通过中轴线,能够了解中国人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翻译过来就是,这条中轴线自北京建都以来,就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于规矩、方圆的定义,而人民也必须依靠这样一种对称有序的方式产生对王权的崇拜和欣赏。而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把这种极权主义 美学通过更生活化,更世界化的方式展现给世人供大家膜拜和欣赏。我们回想08年的奥运开幕式,张艺谋几乎是把他对电影中极权主义美学理解和技术,展现的淋漓尽致和万无一失。网上有人总结说,所谓法西斯美学,就是**用壮美的画面、宏大的场景、整齐划一的队列、万众参与的狂热情绪、藐视一切敌人的姿态,来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作为庞大机器里一颗螺丝钉的幸福感和崇高感。**有了这一套理论基础,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今中国人对于高铁、新机场、跨海大桥等超级工程如此的沉醉和痴迷了。

说了这么多法西斯美学或者极权主义美学。无非想表达的就是,追求美虽然是人类共同的情操和天性,但美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暗藏玄机和别有用心,如果你只是沉醉其中,可能就会慢慢变成这种美忠实信徒而忽略了其他的更多样的美的可能。对于宅男来说,为什么一个全裸的美女反而没有一个半遮半掩的少妇来的性感,在于全裸的美女是客观存在的,她不会再变的更性感,而半遮半掩的少妇则会给你带来一个无法抗拒的性幻想。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我是玛力,如果你觉得这个视频还不错的话,麻烦帮忙点赞订阅转发支持一下,我们下次见,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