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評論」是圍爐的一個評論類欄目,目前由圍爐審稿組成員進行寫作。評論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且由於篇幅有限,以下短評僅為管中窺豹。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多大年紀,都必鬚麵對這個基本事實:21世紀初出生的人有一半的概率活到100歲,這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真,發展中國家也正迎面趕上。這就是長壽時代。”

 如果我們能活到100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將會怎樣?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英國學者琳達·格拉頓(Lynda Gratton)和安德魯·斯科特(Andrew·Scott)寫下了這本《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

當生命被拉長,人們收穫的贈禮不僅是空蕩的時間,更是填滿時間的純淨想像。在生命的早期階段,我們都無可避免地習得前人的生命體驗,並以其作為明確卻又虛無的人生目標,去追求生活的溫飽、足蹟的安定、精神的豐腴,乃至於階級的躍遷。但是生命的拓展卻並非僅僅是老年階段和退休生活的擴散。人生的階段被改換,生命的歷程被重組,更為長久的壽命慈愛地賦予人們不受拘束的想像——關於生活方式,關於伴侶,關於責任,關於抉擇。


#1

想像長壽:

關於母職與倦怠

文| Nicole

現代社會就業市場中的母職懲罰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性別之間的生理差異,也就是女性的生育機能。從懷孕、完成生育過程到回到工作崗位,不可避免的帶來個體職業生涯的停頓。有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深化改革之後市場部門的擴大,也間接擴大了生育對女性的工資懲罰。一時間,就業市場上的性別歧視成為了心照不宣的隱藏規則。生育和母職似乎成為負擔,而非生命的自然歷程。

 回到《百歲人生》一書中,書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便是關於人生階段和時間的重新劃分。隨著生命整體歷程的延伸,生命中的變數似乎更加不可預知,從宏觀的立場出發,獨立事件的意義或許將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更長的生命歷程或許意味著更多的變化和停頓,無論是雇主還是僱員,人們都將學著更加自然地對待生活中出現的變化與轉機。當停頓變得自然,人們或許就不必強迫自己進行非此即彼的艱難抉擇,而是更為從容的進行人生階段的傳遞——既然還有時間。這一點無關性別。倘若人人都有可能發生難以估計的停頓和轉向,先入為主的就業歧視或許也將不必存在。

 長壽是一份禮物,但當它降臨,人們會如獲至寶地慶賀,還是無可奈何地接受?在享受“加長版”的生命之前,人們首先需要考慮一個問題:我們擁有的時間將要作何用途?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外打發漫長的時間?又或許,漫長的不僅是閒暇,也將是漫長的勞作?書中關於工作與養老的計算已然令讀者心頭一緊,可引人思考的卻不止於此。

 韓炳哲先生在其著作《倦怠社會》中將21世紀定義為超越福柯規訓社會的“功績社會”,他寫道:“功績社會中的人們心甘情願地自我剝削,功績主體同自我抗爭,為生活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將導向死亡。人們變得麻木、歇斯底里,卻不再關心如何更好的生活。”從某種層面來說,長壽時代與這個倦怠的社會幾乎恰恰是同步的。更長的生命不僅意味著更多的時間,或許也同樣意味著更為長久的“自我剝削”。

 對於身處於功績社會的個體而言,工作不僅是身處在職業崗位上履行崗位職責,同樣也包括個體關於自身價值實現的自我奴役。在有限的生命裡,人們焦慮地勞作,以不斷提高效率作為目標,試圖盡可能創造價值,自願地處於一種致命的超積極性中,疲憊和倦怠如影隨形,精神心理問題頻發……如果長壽意味著更加長久的疲憊和憂鬱,它還會如同預想中一般值得期待嗎?如何能夠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抽離出焦躁和疲憊?這或許同樣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資料:

1. 許琪.從父職工資溢價到母職工資懲罰——生育對我國男女工資收入的影響及其變動趨勢研究(1989-2015)[J].社會學研究,2021,36(05):1-24+226.

2. (德)韓炳哲,《倦怠社會》,王一力譯,上海,中信出版社;2019.6.

 

#2

延長的壽命

與焦急的人生

文| Charles



時常會思考自己的生存狀態,去對比現在的自己;還有多年來漸漸清晰,但十分遙遠的夢想。我常常問自己我該怎麼做,或許這也是我周圍的環境,這個社會給我的影響。我總是希望能找到對標物,問到詳細的建議,然後如完成任務般去一個一個列入計劃、執行、審視執行結果。每次我還會告訴自己,這是靠近那夢想,那我賦予自己的使命的無數步中的一步。這支撐著我,給我完成任務的動力的所謂“信念”,似有一脆弱的穩定性,雖虛無縹緲但好像確實起作用,但那個終點時常讓我覺得難以觸及。我最終會不會只是成為一塊普通的積木呢?我當然不願這樣。某種程度上我的現在和我設想的未來是割裂的。現在永遠是為明天做準備,而明天卻只是成為了又一個“現在”。

深感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緊了,壽命不斷延長但越來越爭分奪秒,中國社會特別是大城市尤其如此。坐上“進步”、“發展”的快車,我們努力縮短文明進步所需的時間,不斷衝擊一個又一個指標,一個又一個新的里程碑。人處在生存競賽當中,社會在與時間賽跑。這便導致瞭如《百歲人生》中所述,尋求自我在職場中價值提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地位的焦慮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許多人努力謀求升職,主動延長工作時長或默認工作時間的延長,一方面是以賺錢為目的,另一方面也有對在贏者通吃的職場里維持住自身競爭力的動機。如此以來,科技發展、社會進步所直接減少的勞動時間便被抵消掉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替代效應的影響增強了,抵消了收入效應下人們對更多休閒時間的偏好。休閒的成本越來越高,它不再只包含金錢成本,它還影響著地位和競爭力下降帶來的未來預期的降低。

 如此一來,越來越多人傾向於追求人生的穩定性。就我觀察到的而言,我們好似被放到了一個巨大的扶梯裡,扶梯不斷向上,一如持續發展的社會;而不少人追求的往往就類似於在上扶梯的時候找個站著舒服的位置,此後便不再挪動,亦即通過學生時代的積累,找到一個好的工作,一個好的社會地位,之後便很少尋求改變,直到下扶梯——死亡之時。許多有想法的人都漸漸被社會的許多現存制度及“公認”的價值觀念同化了(一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institutionalization)。

 並不是說追求穩定不好,而是覺得我們愈發成為積木一般的存在。雖然說真正能夠“掌握命運”的人只是少數,成為積木或許是常態,但人們全力提升“生產性資產”的同時,已經無暇顧及“生命力資產”,也即我們作為獨立的人對於自身人格的豐富,對多樣個人生活的追求,對更廣闊世界的探索。我們常常會說,這些太“理想化了”,可真正給人生以美好體驗的,往往恰是這些漸漸被拋在一邊的東西。

 自認為一直抱著啟蒙運動式的理想,認為人生來就應運用自己的理性,向內探求、完善自身,向外探索、認識這個世界,尋求改變,努力將這個世界改造成更美好的樣子。如今人們對這些形而上的東西的興趣或許有所消退,但這並不能夠消解這些理想的價值。人類的平均壽命在不斷延長,這些延長的時間或許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總有辦法使“明天”不再成為又一個“今天”。

 

#3

百歲人生與智慧養老


  文| 言冰


德國養老院所設立的“虛擬”公交站

人口老齡化的既成事實迅速引發了人們對於健康需求和如何養老的關注。物聯網和雲計算等信息技術趨於成熟,“養老”一詞不再僅僅與“退休金”“退休年齡”這些基礎詞彙相關聯,大到“智慧城市”,小到“智能家居”,高科技的養老模式被越來越頻繁的提起,或在不久的未來全面實現。其中智慧養老指連通老人,社區和養老機構的智能信息平台,旨在為老年人提供實時、快捷、高效的服務,整合優質的相關資源,充分讓老年人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和舒適。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於一個人工智能的興盛時代,對於大部分年輕人,我們越來越依賴於AI的存在。然而,面對養老這一話題,被提倡的智慧養老真的“智慧“嗎?養老中的”智慧“到底指什麼?

互聯網助力養老的服務模式是積極老齡化的重要體現,其重點應用為遠程監控空巢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積極健康地參與社會文化生活。無論當下還是未來,在上班族主動或被動的趕迎互聯網浪潮,被時代裹挾前行的流行趨勢下,老年人應該被同樣要求積極地適應新型的養老模式嗎?在面對生理機能退化,心理脆弱的晚年生活時,生活狀態被家屬和社區以健康為由進行監測,一系列試用穿戴產品成為每日打卡任務,在社區營造老年人應當接受特定關懷的觀念,這無疑否定了老年人社會功能屬性,加深了晚年生活的無力感。在這個語境下,智慧養老中的“智慧”僅局限於健康大數據處理的便捷性和老年人無條件接受的理想性。健康資源的均勻分配在老齡時代固然喜聞樂見,而盲目地服務供給將使智慧養老這一理念成為空談。

面對智慧養老的趨勢,我們應該明確智慧的本源。既需要讓老年人享受到科技時代的福利,更需要傾聽老年人的養老思維,避免其對智慧養老產生認知錯位。事實上,養老領域中每個獨立個體的生活方式都值得被養老體系參考採用,老年人的生活日常也不應該被簡單的描述為“養老”,而是“幸福養老”。在老年用戶的思想體系下,智慧並非是高科技的智能,除了根本的生活支出優惠外,更大程度上是對於心理的舒緩和提升幸福感的設計。

養老中設計智慧並非迫切的體現於居民健康程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源於生活智慧的思考。在德國的療養院,阿茲海默症的老年人坐在永遠不會來車的巴士站,永遠不會前行的列車,甚至虛假建築物,郵局,超市,托兒所。這些看似與健康恢復無關的虛擬事物復刻了老人們年少的回憶,帶來了心理安全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疾病對於大腦的損害。這些設計智慧遵從了老年人的內心衝動,雖與科技無關,卻真切的為老年人定制了一個幸福的養老環境。

不可否認,智慧養老幫助老齡化社會迅速整合了醫療資源,在未來的穩定運行模式下,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服務體系。然而,養老的智慧重心並非體現在高科技的運行模式下,而應該被細化到與老年人匹配的需求階段。無論智能科技將如何發展,我們應該始終持有質疑的態度,即智慧養老的初心能否真實地映射到老年人的生活中。長壽雖然延長了我們的壽命,而智慧養老能否持續延長人類生存的幸福感仍值得討論。

相關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wNDyjHGhLpBshFQ8zEq2CQ 


我們並沒有預知和推演未來的野心,這裡的一切討論也都源自於不受拘束的想像——將長久的壽命看作一個變數、一次轉機,然後對她賦予期待,至於最終到來的將會是如何光天白日的現實,也只好交付於未來。在這個意義上,現如今生活在長壽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是生命的拓荒者,當既往的經驗變得不可複制,我們心懷感激的接下父母長輩的教誨,並將其作為禮物,然後握著創造和想像,開闢出千萬條新的道路。

 

文|圍爐審稿組

圖|源於網絡

統稿|Christina

WeChat編輯|吳雨洋

Matters編輯| Francis

圍爐(ID:weilu_flame)

文中圖片未經同意,請勿用作其他用途

歡迎您在文章下方評論,與圍爐團隊和其他讀者交流討論

欲了解圍爐、閱讀更多文章,請關注本公眾號並在公眾號頁麵點擊相應菜單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