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籠 vs 自由」的風景 – 香港街道上一條不一樣的欄杆
(原文在 2021 年 1 月發佈)
元朗區議員陳敬倫利用木板同街道欄杆,創作出耳目一新嘅橫額。當創意遇上街道上刻板嘅欄杆,碰撞出獨有嘅裝置藝術,引起社會迴響。前年烽煙過後,唔少街道欄杆都被拆除,引起民間對拆欄嘅呼聲,卻在運輸路政嘅冷處理之下無疾而終。
係嘅,欄杆的確樣衰同阻埞。除咗為街道添上壓迫感、阻隔行人用最直接嘅方法過馬路,近年嘅研究亦發現,連綿不絕嘅欄杆助長司機開得快,對交通安全有害無利。但係無可否認,咁多年來欄杆已經融入咗香港街道獨有嘅風景,亦有街坊各自各地道嘅用途。
街道上有過多欄杆嘅現象,不得不追溯到香港一直崇尚汽車嘅傾向。除咗因為擁有私家車代表經濟地位同私人空間,亦由於規劃上存在嚴重嘅居職分離,需要四通八達嘅汽車幹道,讓無論揸車、搭巴士定搭的士,都能夠好快直接由A到B。
所以,我哋比起其他城市 (例如倫敦),有多好多天橋同公路。呢啲快速幹道往往緊接著街道,需要司機快捷並頻繁地減慢車速。一向傳統嘅運輸路政,思維就係「與其令車輛去到街道上就減慢車速,不如就起哂欄杆,將人車分隔推到極端,以做到路上零意外。」但以現今嘅街道設計思維來講,呢個係 Defeatist 嘅舉動:唔單止令行人受到嚴重車禍嘅機率增加,亦不利單車安全同使用。呢個就係我認為,點解咁多年來,街道規劃都一成不變嘅原因。
喺咁嘅城市形態裏面,要大規模拆欄,讓街道真正開放俾行人同單車使用者,需要運輸部門同政策全面嘅革新。對此喺可見嘅將來,我並非特別樂觀。既然拆唔到欄,或者反而可以利用佢哋,融入創意同藝術,令城市嘅風景更加多元。畢竟欄杆嘅存在,本身就帶有牢籠嘅意象。喺極權嘅年代,其實好使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