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偉恆(歷史學碩士)

人稱「肥媽」的知名藝人 Mariam Maria Cordero Bibi (封面圖人物)因為中國「限籍令」問題,接受傳媒訪問,直言如果要在葡國、中國兩國國籍之間作出選擇,將會「做個勇敢的中國人」。Mariam 這番言論立即引起網民熱議,撇開「花生」元素,肥媽能否成為一個勇敢的中國人,確實值得討論。

今天,就以移居美國的土生葡人施安東著作《跨越文化與時空的葡亞人》為切入點,讓我們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葡亞人:澳門葡裔的演化》(香港:中華,2019)

澳門葡裔的起源

15世紀,葡人佔領北非港口休達,從俘虜和商人口中得知非洲有金礦與通往香料群島的商業路線,這大大鼓動葡人繼續探索世界,尋找更大商業利益的雄心。

後來葡人成功繞過西非,到達好望角,此後葡國迅速在世界各地建立據點。1510年,葡人攻下印度果亞;1511年,葡人控制馬六甲;1549年,葡人到達澳門附近的上川島和浪白澳。

葡人一步一步從葡國向東探索,最終因為各種偶然因素,來到人煙稀少,只有少數福建漁民居住的澳門。1557年,廣東政府允許葡人定居澳門,而葡人如何取得許可,作者引用了多位學者的看法,如行賄、繳租等。無論如何,葡人定居澳門此一舉動,開啟了「土生葡人」的歷史篇章。

對於土生葡人,一般人可能只有「葡—華混血兒」的想像,但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一個更為複雜的歷史圖像。由於葡國不斷向東擴張,勢必派大量人手管理這些地方,再加上當時很多葡人窺視東方龐大的商機,紛紛遠走他鄉尋求暴富機會。就這樣,東方一下子出現了許多葡人。

大部份男性葡人都會選擇與當地女性通婚,誕下不同文化的「歐亞混血兒」。土生葡人藝人也不少,顏值擔當的要算Isabella Leong,即和香港首富李家誠兒子李澤楷生了B的梁洛施。

這些往東發展的葡人幾乎清一色是男性,只有極少數是與男性同行的女性。毫無疑問,大部份男性葡人都會選擇與當地女性通婚,誕下不同文化的「歐亞混血兒」(如「葡—印、日、馬來混血兒」),這些家庭或人後來也跟隨葡人的腳步,來到澳門。

所以澳門土生葡人的文化淵源絕非只有「葡—華」兩種,而是融合了歐亞多地的文化,比人們想像中複雜。

貿易與政治下的葡人社群

1542年,葡人繼續向東探索,「發現」日本,同時發現日本所蘊含之商機。由於倭寇問題,中國當時下令禁止與日本進行貿易,但日本對中國貨物需求並沒有因此下降。葡人沒有放過這個商機,把澳門成為中、日貿易中轉站,把大量貨物走私到日本圖利。

澳門成為中、日貿易中轉站,除了帶來豐厚財富,更加深澳門與日本之間的關連。

話說葡人不斷向東方探索,不僅僅為了商業上的目的,也包括了宗教上的目的,即是傳教。日本對於天主教勢力不斷在當地擴張,感到相當不安,認為這股力量最終會顛覆自身政權。在這樣不安的情緒下,日本於1587年下令驅逐天主教徒,1614年又再次下令驅逐,這無疑沖擊葡、日貿易,與當地葡人社群。

1623年,日本禁止葡人定居日本;1626年,日本把「葡—日混血兒」基督徒逐出日本;1636年,287名居在日本港口的葡人被流放至澳門;1639年,日本正式禁止與葡國有所往來,其中包括貿易。面對葡、日關係日漸惡化,澳門決定派出使團修補,可惜一到步便被捉拿,13人被處決,其餘遣返澳門。

橫跨數世紀的日本禁教運動,圖為1597年在日本長崎被處決的26位天主教徒

葡、日關係進入寒冬,大批原本生活在日本的葡人、「葡—日混血兒」來到澳門,很自然也把一些日本文化帶來澳門,增添澳門文化的多元性。這批人的痕跡今天仍然可見,澳門最著名地標——大三巴,就是他們參與建成的。

除了大批日本移民,澳門當時還迎來大批馬來移民。由於亞洲商機龐大,引來了很多歐洲競爭者與葡國爭奪亞洲各個重要據點,其中包括荷蘭。1641年,荷蘭成功從葡國手中奪得馬六甲控制權,使大批馬來人選擇來到澳門生活。就這樣,馬來文化又隨之來到澳門。

香港開埠與葡人抉擇

時間快轉到19世紀,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戰勝中國,逼使中國簽下《南京條約》,香港從此被割讓。香港開埠對澳門葡人社群影響很大,作者甚至認為這是澳門葡人歷史的新一頁。

19世紀的澳門,相比16、17世紀的澳門,經濟繁榮程度已是大大下降。香港開埠為澳門葡人帶來了機遇,皆因他們通曉英語、粵語,又長期與華人打交道,既可擔任英人與華人間翻譯,又可成為英、華的中間人。當時很多香港洋行或公共部門就吸納了大量澳門葡人,使葡人逐漸在香港生根,形成社群。

雖然葡人對香港有重大的貢獻,但作者認為英國對葡人存有歧視的情況。他指出英人自認為較葡人高一等,不會提拔葡人擔任較高職位,使葡人在香港職場有一個無形「天花板」。葡人為了突破「天花板」,有些會選擇加入英籍,以獲得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是不是和肥媽有點類似)。

關於港澳葡人間在認同上的矛盾與互動,最近澳門大學助理教授陳家怡出了這本新書:《英屬香港的土生葡人:一世紀跨帝國的漂流》(The Macanese Diaspora in British Hong Kong)

👉也有這本新書的講座活動

澳門與香港只有一海之隔,理論上兩地葡人社群應該有不少互動、交流,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甚至有些相反。

作者認為葡人在香港落地生根後,後人生活愈來愈英式,有些更只會說英語,一點葡語也不會說。語言隔閡,再加上其他種種原因(如澳門葡人對香港葡人加入英籍感到不屑),讓兩個葡人社群猶如活在不同平行時空,彼此沒有太多交集。

大時代下的葡人遷移

踏入20世紀,對世界各地人民來說都是一個極為動盪的年代,對活在各地的葡人社群也不例外,他們有些選擇留下,有些則選擇另覓新家園。

二戰期間,日軍進攻香港,駐守香港的英軍中有不少葡人的身影,有些在保衛香港戰爭中犧牲,有些被關進集中營受苦。不過戰後英國並沒有給予這些葡人應有的待遇,作者對此憤憤不平,認為又是英人歧視葡人的一例。

至於一般香港葡人,則紛紛逃到「中立地」澳門逃難,時任澳督戴思樂非常樂意收容他們,原本兩個平行時空下的葡人社群,因為戰爭緣故,而有所交匯,有所幫忙。

二戰結束後,港澳葡人很快又要面對國共內戰,他們似乎對戰爭不斷的中國大地感到不安,有些決定移民到語言、文化相近的國家,如葡國、巴西等。內戰後,居於中國的葡人被逼成為難民,離開原本家園來到港澳,之後在天主教協助下移居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地。可以說,這兩場戰爭直接促使葡人散居世界各地。

最近有研究顯示,澳門土生葡人的離散社區已散布於各大洲(如上圖所示,Source: https://macstudies.net/part-3-where-do-we-go-from-here/)

此後雖然沒再發生戰爭,不過居於港澳的葡人社群沒有就此安穩下來,而是繼續面對各種歷史大事(如雙十暴動、一二三事件、六七暴動),然後思考自身處境,並為自身去向作出決定。

結語

究竟何謂「土生葡人」,是擁有葡國血統?還是對土生社群有歸屬感?作者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從書中略略感受到土生葡人基於經濟、政治等因素,總是飄泊不定,四海為家,或許擁有這種精神便是「土生葡人」

最後回到肥媽問題,其實作者在書中已預料港澳回歸後肯定有一些土生葡人會因為個人原因(如經濟),選擇加入中國籍。畢竟作者梳理了關於土生葡人的歷史,過去就已經有葡人為了向上流動而加入英籍,所以對於有土生葡人加入中國籍肯定不意外。

根據法律,肥媽絕對有權利選擇是否加入中國籍,不過加入中國籍是否就代表可以成為一位「勇敢的中國人」?筆者絕對不知道,這只能交由廣大勇敢的中國人去思考。

#文章篇數:7️⃣5️⃣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的故事 | 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