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一个问题感到诧异,那就是很多理工科大国工匠对本国政治的奇特想象。他们一边鄙视文科生,一边歌颂上面英明,歌颂海精专。

问题是这里实际政治运作是怎么样的呢?

我不知道日韩新那些官僚制国家怎么运作的,也不知道苏联的情况,他们也许确实靠“专家”,也许不。就我亲身经历的两种政府,一种是民主政府,一种是这里,都是非常极端的“文科生治国”,前者是演讲家,后者是“秀才”。而且后者的 程度要厉害的多

民主政府要依靠演讲家很好理解。政府要对民选议员负责,很多民选议员只不过是选民喜欢的人,他们缺乏专业素养(其实人也不可能对社会各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因此作为本质“外行”的他们在议会却能决定一个严肃的专业问题,靠的无非是能打动他们的演说家和给演说家写稿子的文人。罗马帝国时期的学校,最核心的学问就是演讲,这并不难理解。很多政策出台并非是因为它确实正确或有益,仅仅是因为演讲家能糊弄或者忽悠住议员罢了。民主政府下为了糊弄议员,最常见的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把一个严肃的复杂问题转化成一个小孩子都能理解的简单概念一刀切,然后以二元善恶的形式迫使议员们“选择”。比如“太阳能更环保,要都用太阳能。”至于太阳能电池板本身生产时候的污染,太阳能产业本身对经济的复杂影响,他们没法在演讲中说明白,因为这样会让议员们贫瘠的大脑无法理解。

不过民主政府下,真正的“内行”们虽然没有投票权,但是却有发声的机会。演讲家在议会之内能忽悠议员,却控制不了社交传媒。这些“场外因素”至少能和演讲家起个平衡作用。

但这里情况就有过之无不及了。无论你领导自己是什么背景毕业的,他看到的都是秀才们写好的“材料”,而他要做的就是根据“材料”去下命令。海精专绝大部分并不是“单位”的一员,而是属于各个大学/研究所,他们写的报告要通过秀才们转化为“材料”才能最终变成一个个规划/命令/指示。无论是作为“下属领导”的官僚,亦或者海精专自己,他们很多时候都确实有一些真知灼见,在座谈会畅所欲言的时候他们的发言确实有很大信息量。但是他们的发言转化为书面报告以后,在体制下会通过“整理”转变成一些掩盖了真正内容的套话,并不能真正反映他们的观点和要求。而报告本身还会通过第二轮整合,最后转化为“材料”。“材料”本身是一个非常畸形的文本,它本身是面面俱到,毫无破绽的,同时也是一个整合了无数“报告”后的产物,里面信息过多,所以本身并没有真正“内容”。如某地某官对当地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建议,说上面提的要求都是拍脑袋,下面没法执行只能疲于奔命造假,他的真话最终在材料中会和同类问题整合为一个“行政效率”概念,然后被遗忘。如果说演讲家是把具体问题简单化,秀才们就是把具体问题抽象化,然后把信息淹没掉。

演讲家讲话也得遵循“逻辑”,才能说服人。但实际上符合“逻辑”并不等于符合事实,只是“听上去有道理”罢了。演讲本质上是对观众的情绪输出,和事实无关。听过希特勒演讲的都知道。“杀死犹太人能解决问题”看上去一环扣一环非常逻辑通顺,但这就和“万恶之源都是民族主义”是一个逻辑推理法。秀才们写作的“材料”也是一样。秀才们写作最看重的就是逻辑结构,但这个“逻辑”本身没必要符合现实,只要领导看起来通顺/看不出毛病即可。比如某地工作效率低—当地官僚主义—要开展整风运动教育这个逻辑,逻辑完美无暇,也有极高的可操作性,但完全没任何实际意义。不符合事实(问题发生的原因),也无法解决问题。实际上还不如演讲家。

秀才们写作的过程也非常有趣。相对来说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基于无数报告的混合体,秀才们只负责编纂汇总。这种情况下秀才们只不过是把原有的信息淹没了,纳入一套“逻辑”里面,包括问题产生原因—领导高瞻远瞩指示—专家提议—官僚执行—问题解决里罢了。但绝大部分“材料”更差,它并不出自于海精专之手,而是当秀才们接到写作要求以后,自己从过去材料和网络搜集中寻找素材的拼接产物。而这些不那么重要的材料,也会经常变成下达的任务要求。就好比我是一个对物理一窍不通的历史学学生,却需要用知乎上的素材编写一本物理学教材一样。

举个例子,假如我是个学新闻的硕士生,我接到了一个要求,给某地新材料产业写个小汇报,除了我调研得到的信息以外,我剩下的资料就会从网上收集/收集过去的材料。最后形成一个材料,这个材料会变成领导的“指示”。在一个全能的极权政府下,变成一个要履行的任务,结果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对海精专和“理工科治国”的想象不符合事实,任何一个对现实体制运作逻辑和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觉得知乎上的meme极其不符合事实。无论是对某人“傻白甜屠龙英雄”的幻想,还有这个,都是如此。10年前网民的舆论反而是很明白的。

作者:汉之声专用号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4450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