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安,

台灣的各位去參加公投投票了嗎?無論妳的四個意向為何,相信都是審慎思考過後的決定,也希望開票之後,依舊能與身邊人保持和平理性的相處喔:)


【台灣】

新新聞 - 青年脫北潮4之1》高房價逼年輕人出走 台北人口創35年新低加速老化中

台北市的高房價盤旋媒體關注焦點多年,近年更成為推力,引發青年「脫北潮」的加速。雖然是陳年窠臼,但居高不下的趨勢也隨著時代發展出新變化,人人口中的高房價議題,真的還依舊如大眾想像得一樣嗎?

線上雜誌《新新聞》聚焦年輕人口居住問題,從六都房價、薪資、稅收與補貼政策等多重面向深度切入,不再僅以世代正義或貧富差距的單一因素分析,也帶出青年對於居住形態、工作模式和生活典範的追求早已顯著轉移,得以更立體呈現居住議題的面貌。

(謝錦新攝)

【中國】

人物 – 尋找鹿道森

11月下旬,中國26歲獨立攝影師鹿道森在微博留下遺書,隨即失去音訊,他談到小時候因為外表纖細「像女孩子」而遭到嚴重校園霸凌,但家人來自農村傳統家庭高壓、令人窒息的教育方式,早已讓他不敢求助,心靈更沒有依靠。這樣的無奈一直延續到成人生活,藝術創作的經濟來源不豐,家庭壓力又未解除,儘管有著不少朋友的關懷,他最終還是走上不歸路。

而遺書發出後,也意外引起許多網友共鳴,各地民眾加入朋友尋找鹿道森的行列,遺憾仍在海邊找到他的遺體。但透過尋人的過程,親友視野裡的鹿道森也慢慢連接起來,貼心、多愁與不自信的形象逐漸清晰,也與經濟高速發展下,一整代青年與現實割裂的情感創傷高度重疊,召喚數十萬計的網民一同哀悼。

取自微博

【香港】

鏡周刊 – 一粒蘋果不死系列人物

香港高等法院法官15日下令,壹傳媒需即時清盤(清算),還打算委任臨時清盤人處理台灣蘋果公司,一時引起各界擔憂台灣蘋果龐大的隱私資料與媒體自由受侵害。透過蘋果公司,香港國安法的陰影竟也跨過海峽,將港台兩地的生命連結在一起。

在港蘋配凍結資金、驟然停刊之際,鏡週刊找到4名港蘋前記者,有人繼續堅持獨立記者,有人則轉換職業道路,憶起進入蘋果至被迫收攤的20多個年月,同時也是香港媒體從風起雲湧到變質的見證,一起看看曾經最貼近社會脈動的人,現在如何重新適應新的香港。

【Herstory】

Humans of Taipei – 艾秋的故事

Humans of Taipei(HOP)是一個專門分享常人故事的臉書專頁,仿效Humans of New York概念,映照出都市的人生百態。上個星期,HOP分享了一位台灣現役AV女優艾秋的故事,多半篇幅是在她回憶過往受到的傷害,包含童年家暴遭遇,以及暴力陰影導致少女時期渴望情感依歸,卻一再遇到惡徒性侵,甚至還受到數位性暴力騷擾及同儕霸凌。但艾秋至少還在努力生活,從AV工作找到一點成就感,期許自己繼續善良下去。

艾秋的故事令網友深感不捨,一時引起大量轉發與關注,然而Facebook出於不明原因將內容判定為「含有裸露與性行為」,很快將此文審查下架,HOP只好以雲端形式分享原文與照片。女性述說受暴經驗卻被審查機制等同於性行為,顯示 #metoo 在社群媒體溝通的窒礙,也反映社會對性暴力的視角依舊難脫「色情」。

艾秋。(Humans of Taipei)

【一個點子的誕生】

養過貓、狗等寵物的人,都了解滿地毛絮的困擾,有人拿來做成可愛的羊毛氈玩偶。不過近年也開始流行一種新方法,可以把寵物毛球「捐」給小鳥做窩

自然環境消失導致樹枝、雜草愈來愈稀有,在都市生活的鳥類很常把吸管、尼龍布條等塑膠垃圾當成築巢材料,容易誤食而死。但有人想到,某些鳥類本來就會拔取哺乳動物的毛來築巢,於是就把不要的寵物毛放在庭園讓小鳥自由取用,是不是很可愛又環保呢?不過專家提醒,如果寵物會接觸到洗毛精、除蟲劑等人工藥物,體積小又敏感的鳥兒還是可能中毒,如果真的想提供材料,還是記得以純天然素材為主喔!

【社群熱議】

Quartz - A celebrity couple’s divorce has become a symbol of declining China-Taiwan relations

11月下旬,台灣藝人大S(徐熙媛)與中國籍丈夫汪小菲離婚,兩人婚姻十餘年來都是公眾話題,兩岸網友免不了也一陣討論,從婆媳相處到親子教育,不斷猜測是哪一根「稻草」惹的禍。其中討論最熱烈的就是政治立場,汪小菲是知名愛國名人,經常在微博發表愛國言論,夫妻也疑似曾經因此爭執,大S因為少談政治而被批為台獨份子;同情大S的人則認為汪小菲利用愛國主義推動事業,犧牲了太太的聲音。

名人家務事,大眾討論往往摻雜太多投射,但從「大汪配」和兩人被迫選邊站的事件也可窺見,中國愈發激烈的愛國主義早已延伸到情感政治,兩岸聯姻的名人更被放大檢視為意識形態的標靶,婚姻本身就不易維持的本質,只有更加艱難。

翻攝大S微博

【我的身體,我的關係】

The Washington Post - ‘I know my parents love me, but they don’t love my people’

白人領養有色人種寶寶,在美國已成領養案件裡的大宗,儘管多數養父母抱持養育孩子的初衷,對養子女疼愛有加,但在社會種族衝突的盤根錯節背景下,「跨種族收養」衍生的問題逐漸浮出。

華郵採訪多位被領養的非白人成人,分享他們成長在白人家庭與社區的經歷,他們的父母無疑非常愛孩子,卻可能因為缺乏族群敏感度、或希望忽略血緣垂直認同斷裂的事實,令孩子疏於準備面對真實世界中的種族歧視。例如:黑人父母可能會教孩子被盤查時該如何配合,以免遭到警察暴力;白人家庭就較為缺乏這類教育。但無論是家長或孩子,對雙方的愛意反而成為強烈顧慮,令討論更容易卡住。

文章很長,卻能從一個個故事中看見社會矛盾的肌理如何延展、深入家庭關係,但文中觀點亦掀起熱烈討論,跨種族收養是否應該被指為原罪?

Fuad Obasesan on Unsplash

【好作品收藏箱】

釀電影 - 《偶然與想像》:關於「無窮可能性」的極致展示

濱口竜介的多段式電影《偶然與想像》,乍看各異其趣的三段故事,沒有一言可以道盡的常見劇情,正如同「偶然」與「想像」一樣都是難以描繪邊界的存在,導演出色的鏡頭卻完美捕捉生活中看似虛幻的片刻,人的行為本就複雜多變,透過偶然與想像的交匯,擴散出真正的無限可能,無怪乎會被譽為 2021 年柏林影展競賽片中最美的一部電影。(亦可參考BIOS monthly的作者訪談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