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白天几乎没有开电脑,都在读书,只在傍晚跑步前等待消食的时候,才上来读几篇文章,回几则留言。

有时候对事件的某种感受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比如王力宏的这事,每天刷屏,不光是微博,甚至连聊天群都躲不过。你看着很多人激动地小脸通红,一则一则地搬更新到你面前,正义感爆棚地道德审判,有些害怕。我期待的正常社会是一个人有冤有处伸,但一定不必是舆论场,除非这人是被公权力迫害的。因为个体对个体的这种所谓的“揭发”,在如今这样极端的舆论环境下,很容易变成对某一方的网络暴力,甚至成为公权力审查的帮凶。瞄了一眼,好像他们休战了,不然,再这样撕下去,估计两个人都得被封号。而吃瓜群众站起身抹一抹嘴,转身寻找下一个瓜,眼睛都不眨一下。

当然,中国从来都不是正常的社会,李靓蕾可能真的无法寻求中国法律的援助,但据说他们俩又都不是中国籍,结婚登记都是在美国,又让我觉得好像并非没有其它选择。无非是找个最省事的办法,利用一下最汹涌的民意,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已。至于什么程序正义,什么夫妻之情,两个人都是没有的。然而,这样的两个人又在一起生活了八年,生了三个娃。拍个电影吧,一定是恐怖片级别的。

我昨天所反对的不是个体为自己发声,我反对的是一种群情激昂,群体无意识,在被剥夺了一切共公讨论空间后,合理化自己“奶头乐”的饮食取向。我在微博也说了,有人回复说挺好的,大家图一乐,发泄一下,不比上街游行好吗?我说真不见的。上街游行是在争取自己的权力,而这种平台上的狂欢,是在消费别人的痛苦。当然,我所有一切的指向,都是“吃瓜”这件事,并不包括那些真正想要搞清楚事实(虽然不可能搞清楚),对弱者给予同情,甚至会由这孤立的事件抽丝剥茧引申到社会、文化、法制、人性等层面的解读。说白了,我所批评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个体选择,所以,矛头并不指向你、你、你,你也不用生气,义愤填膺的质问我。我的文章通常是性绪先导的,并没有什么严丝合缝的逻辑闭环,找漏洞很容易。因而,我尽量不辩论,尤其是对同样情绪化的回复。

好了,关于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希望当事人气消得差不多以后,能好好地通过理性的方式达成和解。这样撕起来真的很不体面,那三个无辜的孩子,长大以后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身世,想想都为他们难过。

说回我自己,最近两天读书进度颇为了得。本来觉得新年到来之前都不一定能读完的《源氏物语》,被我两天时间干掉了最后的20%,终于功德圆满。接下来还有十天,《Pride and Prejudise》应该能完成。《昨日世界》不一定,还有二百页,竖排繁体是我的软肋,读得很慢。我常常需要朗读出声,才能集中注意力,不致看到眼花。最近都没有新开,决心把在读清单里的书目了结掉先。也决定把自己的存书消掉七八成再考虑去图书馆借书。则也许,明年一年都不用跑图书馆了呢。我读书慢,今年已是最多的一年,也不过34,最多35本。明年应该有所进步,计划40吧,也不要冒进,跟大佬们盲目攀比,否则徒增压力。《源氏物语》是比较怪异的一本书,明后天努力一下,看能不能写篇观后感出来。

晚上跑步15公里,雾霾很重,但无可奈何。这个月有可能以年度最大跑量收尾,也算是给自己点心理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