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年尾倒數:今年還剩7天
向春天倒數:距離春分還有86天

去年冬至那一天,我們為大家回顧原住民世界的冷新聞,今年我們延續這個話題,要回顧這一年以來較少受到媒體關注的世界角落。

  • 緬甸原住民:或被遺忘,或被視為保育工具
  • 剛果:文物歸還的黑暗之心
  • 巴西原運:爭取帕度人的原住民身分

最後再請大家收看一則【歷史上的荼毒】,與我們的當代文明有關。

Source: AFP

緬甸原住民:或被遺忘,或被視為保育工具

今年二月的軍事政變使緬甸驟然成為全球焦點,各界關注緬甸被打斷的民主進程和軍政府掌權後的戕害人權事件,但很少有人關注整體亂局當中緬甸原住民族的情況,即使注意到了,焦點往往不在原住民族的權利和福祉本身,而在於維護原住民族權利能夠帶來的好處。

例如最近《今日緬甸》有報導談論緬甸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利。報導指出,不論是過去的政府還是當前的政府,不論是哪個立場的政治人物,緬甸政治界普遍不願意承認原住民族的存在,因為任何族群一旦被認定具有原住民族的地位,他們與土地等各種資源的關係,就沒有那麼容易在法律上和政治實務被忽略抹消了。

不過《今日緬甸》之所以關注原住民族權利,主因在於「緬甸尚存的森林大部分位於原住民族領域內,是許多世界瀕危物種的家鄉。沒能承認生活其間的人們的慣習權利,會破壞他們在此等棲地的生存能力,也會損及緬甸就緩和全球氣候變遷所做的承諾。」

▼ 圖為緬甸一名流離失所的克倫族(Karen)女子,背景的山脈就是泰緬邊界。
Source: EPA

剛果:文物歸還的黑暗之心

過去這幾年裡,剛果民主共和國在國際媒體上露出的次數不算少,通常是關於令人膽寒的伊波拉疫情。伊波拉是會引出血熱的絲狀病毒,平均致死率 50%,個案致死率可高達 90%,是 1995 年好萊塢電影《危機總動員》(Outbreak)的藍本病毒。經過幾次伊波拉病毒肆虐,和國際媒體的文字與影像報導,剛果於是成了防護服與裹屍布的國度。

▼ 圖為去年 11 月英國《電訊報》刊登的美聯社新聞照片,顯示穿著防護服的殯葬人員抬著有待處理的屍體。
Source: AP
▼ 下圖擷取自 2014 年剛果爆發依波拉疫情時的一段新聞影片。這種赤裸裸呈現疾病和死亡的手法出現在非洲,似乎被認為理所當然,但我們難以想像這樣的新聞手法出現在歐洲和北美。今年我們曾在一次火塘文章中提到這個問題:◈ 原獨火塘|西非與南美,地域差異的獵奇美學
Source: TDC Video

剛果民主共和國面臨的不只是貧窮和醫療困境。剛果就跟其他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一樣,在殖民時期被歐洲國家盜走大量文物,聲索歸還時經常被以「無力良善保存文物」而遭到拒絕,今年夏天總算獲得比利時王家中非博物館(KMMA)許諾歸還過去強奪的文物,此事並且獲得國際媒體廣泛報導,被當成西歐和中非的一樁和解美談。

但實情是,中非博物館歸還的是文物的「所有權」,而不是文物本身。這當然在邏輯上很矛盾:如果中非博物館同意館藏其實是不法所得,應該歸還,那麼館方怎麼能夠主張文物的所有權?如果文物所有權不在館方,館方又如何將這權利歸還給剛果民主共和國?

中非博物館想必知道這是荒唐的狡辯話術,卻還是大言不慚昭告天下,享受「慷慨歸還」的「和解」美名,讓剛果人感覺非常無力。

亡羊補牢要惦惦為之,不要大張旗鼓,好像你不是為了修補過去的惡行,而是在做什麼好事,受害人應該感激似的。

▼ 圖為比利時中非博物館館藏之一,是 1933 購入的面具,以植物纖紋和紡織品做成,是世居在布吉納法索的博博人(Bobo)知名的工藝。
Source: KMMA

巴西原運:爭取帕度人的原住民身分

近幾年由於總統的極右路線,巴西經常成為國際媒體的焦點,巴西亞馬遜雨林居民的處境也頗受關切(雖然主要還是因為外界希望原住民能為世界保住雨林,減緩氣候變遷的腳步),但作為巴西第二大人口群體的帕度人(Pardo/Parda)卻很少被注意。

白人是巴西的最大族裔,佔總人口的 47.7%,其次是帕度人,約佔 43%,他們在巴西法律規定下不具有原住民身份,受法律成認為原住民族的人口只佔總人口的 0.43%。

若是帕度人也被承認為原住民族,那麼巴西原住民族的人口比例,將一下子從不滿 0.5% 提高到將近 45%,成為白人以外巴西最大的人口群體,兩者相差不過兩三個百分點。我們可以想像這種身份的變動可能在政治上造成的影響。明年巴西將展開新的人口普查,而巴西的原運團體正在積極活動,希望為帕度人「矯正身份」。

「帕度」一詞早在殖民初期已經出現,五個世紀之後依舊作為人群的分類而存在於巴西。但原運者認為這是一種「隱匿我們身份、抹消我們記憶」的伎倆。一旦將帕度人稱為帕度人,巴西關於原住民的圖像就嚴重失實,讓人無法看清原住民在巴西真正的地理分佈、生活狀況和認同內涵。

誠如里約熱內盧大學的民族學教授歐利維拉(João Pacheco de Oliveira)所言,這個分類概念的用處在於「充作異族通婚論述的工具」和「讓巴西人口持續白化的意識形態假設」。

▼ 圖為以 2010 年(上一次)巴西人口普查數據製作的各人口族群地理分佈圖。綠色是原住民族(法律身分),藍色是白人,紅色是帕度(混血族群),顏色愈深表示在該地所佔人口比例愈高。從圖上可以看出,即使在亞馬遜雨林地區,帕度人的比例佔比依舊高於原住民。
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歷史上的荼毒|①⑨⑥⑧|①②|②④

1968 年 12 月 24 日,美國阿波羅八號任務在月球軌道上成功拍下知名的地出照片(Earthrise)。這張照片奠定了地球作為我們藍色家園的根本形象,也讓地面居民首度在視覺上感受到地球的渺小。1960 年代環境主義在北美蔚為風潮,這張照片也被美國自然攝影家羅威爾(Galen Rowell)形容為「最具影響力的環境攝影作品」。

但這股反省風潮卻犯下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以為所有的文化傳統都跟現代文明一樣與環境脫節。環保思潮興起之後,許多原住民從自己的傳統領域被驅趕,因為文明者對自然的理解裡不包括與環境共生的原住民。

Source: Apollo 8, NASA

▍讀報公告

關於明年起【原獨讀報】是否還在「Alian 96.3」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我們的麥克風」為大家讀報,請留意我們的公告。讀報,請留意我們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