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安,

親愛的讀者,耶誕快樂!無論出門在外、宅家蝸居,希望妳都有快樂的一天~🎁🎄


【台灣】40年的失望

德國之聲 - 台灣公投:核廢料比鄰40年 蘭嶼人的抗爭與共生

上周六台灣公投落幕,四大案皆以不通過作結。最受爭議的核四重啟案,也讓蘭嶼的核廢料處置問題再次有了受關注的短暫機會,走走也想再次與讀者一起回顧。德國之聲採訪蘭嶼自1982年迄今的反核廢抗爭,程序正義與醫療研究的缺失,沒能阻止當地人堅持不懈,可惜很少人能禁得起40年的失望,即便在最不擔心安全問題的核廢料貯存場導覽員身上,都能見到滿滿無奈,支持與不支持。

蘭嶼在這場公投中,同意重啟核四的票數多於不同意,引起輿論譁然,然而必須考慮到當地投票率僅18.97%,民意恐未能準確呈現,而且核能發展與核廢料處置的關係,也不僅是yes/no可以俐落一刀切的。關心核廢去向的讀者,亦可參考新新聞此篇追蹤報導,更能理解蘭嶼居民、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擁核與反核人士的態度。

台電今年2月已經完成蘭嶼核廢料的檢裝重整。(台電提供)

【中國】尋找李田田

紐約時報中文網 - 尋找李田田:中國敢言教師失聯引發公憤

昨天走走晚報關注了中國女教師李田田的失蹤消息,湖南小學老師李田田曾經在〈一群正被毀掉的鄉村孩子〉批評「形式主義」嚴重影響教學現場工作,並稱教師不敢說真話,「個個接受過高等教育,卻成了被奴役的知識分子,小心翼翼地活著」。李田田的勇氣引起很大迴響,這次因為發聲支持另一位教師就消失,也令廣大認同其教育理念的網民不願接受。

李田田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山花師田」長期寫作,分享她的鄉村童年、教育現場及文學雜感,在她人身下落未明之際,除了持續關注,也能從過去的文字裡,感受這位年輕教師對生命的情思。

李田田。截自微信

【香港】消失的雕像

立場新聞 - 中大清晨移走民主女神 嶺大清走六四浮雕

還記得紀念六四的國殤之柱嗎?在香港大學矗立了24年,這座極具意義的雕像遭港大不顧創作者意見而強行拆除了。與此同時,香港還有兩座六四藝術:中文大學的民主女神像與嶺南大學的六四浮雕,都趁著夜晚被迫從公眾眼皮下撤離。

這些年來,儘管我們對「被失蹤」的敘事已不陌生,數位足跡與某個人物的憑空蒸發也是常態,但一夕之間,香港力守的六四記憶的寄託象徵,巨大的地景也宛如修圖一般被抹除,且是消失在社會前鋒的大學校園裡,政權對自由的宰制如此具象,令人唏噓。

志工擦拭國殤之柱。(AP)

【Herstory】愛是高度政治的

端傳媒 - 懷念女權人物bell hooks:個人和權力被放得越來越大,而她是一個小寫的人

知名女性主義學者bell hooks近日逝世,得年僅69歲,但她一生帶給世界的啟發無數,特別是在1981年早已點出,辨認性別、種族、資本主義與階級等交織性,才是透視各種體制壓迫與運動解放的關鍵。她認為,對所有人都受用的女性主義,應是永遠不會自成中心而忘記邊緣的,也在數十年前就指出,即使是父權體制的加害者男性,同樣也受到「慕強主義」的壓迫。他深信「沒有公平,就沒有愛」,唯有不斷反思、和解並尋求靈性成長才能實踐真正的愛,她所想像的真愛是高度政治的,卻充滿溫柔的關懷。

學者唐凌在悼念文說道:對這樣一位女權主義者來說,與其宣揚個人故事,不如堅持她的理念和實踐。看完這篇介紹後,是否也和走走一樣,很想一一拜讀她的作品呢?

bell hooks(wikipedia)

【一個點子的誕生】學會說再見

生命力新聞 - 遺物整理師的告白 學會好好說再見

韓劇《遺物整理師》將在日韓行之有年的遺物整理行業呈現給大眾,對東亞社會忌諱的生死問題帶出更多理解。在台灣其實也有一位遺物整理師,但相較於日韓較多在處理「孤獨死」現場,台灣整理師廖心筠分享,她的工作更多是由往生者的至親所委託,藉助她的服務,慢慢讓委託者接受摯愛死亡的事實。

整理雜物或許不是很難的事,但廖心筠從每次工作看見,物品乘載的記憶往往令委託者難以招架,整理師透過支持性的陪伴,幫助委託者正面消化洶湧的情感,練習邁向沒有往生者的新生活,「失去」與「道別」,無疑都是需要好好練習的。

【社群熱議】劉吳宅的來由

吳曉樂 –我完全相信家務有價,也在日常生活中貫徹這個信念

本周社群的最大話題,相信華文讀者幾乎沒有人錯過──王力宏與李靚蕾的婚姻破裂,一方面具備八卦娛樂的所有元素,但也反映出許多重要社會議題:例如情感終局的溝通、婚姻中全職女性的處境、姻親關係難題,以及離婚之於孩子教養的影響等等,不乏許多高水準的深入討論,也為這些私領域的議題難得打開全民討論空間。

歷經一周「追劇」,走走想分享作家吳曉樂對「家務勞動有價」的溫暖經驗談,她與男友的共同生活裡如何慎重且誠實地思考、溝通與實踐最合適的家務分工,坦承自己的需求,但也珍視對方的付出,成全彼此也完整了家庭。

望每位可愛的讀者,都能擁有這樣柔軟、平實但充滿愛意的關係,無論是不是愛情。💝

回到家能有乾淨芬芳的環境是多麽有餘裕的事。(Scott Umstattd on Unsplash)

【我的身體,我的關係】個人的即政治的

世界走走 - 一個異男女性主義者的婚姻自白

再過5個星期就是農曆春節了,已經結婚的讀者們,你們要去誰家過年呢?這近乎永恆的難題,凸顯性別意識和文化習慣的折衷。關於實踐方式,走走曾邀請康庭瑜教授分享女性主義者「與老派異男結婚」的經驗;本周則邀請到「身為異性戀男子的女性主義者」黃星樺,他分享在婚姻和生活裡體察的性別現象,也談到身為比伴侶還重視性別意識的人,如何在感情與關係的思考中成長。

女性主義領域有著多年思想基礎與各種聲音,有時令人望而生畏,甚至被不慎運用為再次迫害的工具。但女性主義的初衷,一直都是觀照傳統價值裡被弱化、被忽略、被壓制的個體,如何藉由認識女性主義重新認識「人」與關係的不同樣貌,正是世界走走想探討的,也藉由這兩篇文章分享給妳。

延伸閱讀:康庭瑜:愛上女性主義者?我老公的三種生存策略

(作者黃星樺提供)

【好作品收藏箱】

推薦書籍: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相關介紹:風傳媒 - 不想養的小孩都送這!日本「嬰兒信箱」挨批「合法棄養」 6歲男孩10年後一句話卻震撼所有人

2007年,日本熊本縣一家民間醫院成立「嬰兒信箱」,是全國第一個不會追究棄養責任的機構,但受到輿論痛批為「鼓勵棄養」。10多年後NHK採訪嬰兒信箱的經歷,被拯救的130位孩子得以站在公眾眼前談談生命,也感謝此作法讓他們有機會活出人生。

對比嬰兒信箱,風傳媒記者謝孟穎也採訪了台大社工系教授劉淑瓊、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主任陳淑娟的經驗,她們在第一線見證許多無力照養孩子的父母,在沒有奧援之下製造出一個又一個虐童案件,不禁叩問社會該以杜絕犯罪為本,還是以拯救生命為優先呢?希望此文給予一點啟發。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