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喊了一整年的《平原上的火焰》临阵逃档,也没说原因。说了也没用,那怕原因是真的可说,也真的说了,大家也不见得会信。这就是事情的怪异之处,狼来了太多,狼真来了就没人理你。那电影命运多舛,人家本来《平原上的摩西》叫得好好的,北京电影节上紧急改名。原因当然也没说,但联想到刚刚过去的圣诞节的冷清,便可以大概猜测得到。以后“上帝”这个词,也不知道会不会被简体中文除名。我看很有可能。

中国的基督徒们,如今日子大概也不太好过。同情,但毫无办法。

《平原上的火焰》没能如期上映,给了原定和同期的另一部之前完全被它压住了宣传风头的电影以机会,那便是《爱情神话》。若非费里尼的粉丝,看这名字,其实很容易劝退。我都是因为在微博上看到很多人安利,才决定给它个机会。但因为之前有《雄狮少年》的前车之鉴,我其实不敢抱太大期待。

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成了我2021年的最佳,而它竟然是部国产片,没有国际奖项加持,甚至几乎没怎么听说。

把中年人谈恋爱这种事拍得清新脱俗又无比接地气的,在中国怕是绝无仅有。编剧非常厉害,在人物身份设定上,先立好了基调。男主角是个不太厉害的画家,和不太厉害的厨师,这两件事安到一个人身上,就既文艺,又生活化。文艺,保证了电影的艺术感。生活化,保证了电影在细节方面的落地。

片中所有人物都是上海话对白,偶尔切换一下普通话。方言,是国产电影最近几年最大的提升点。以前,农村人都讲的普通话,大家也不在乎。现在,《雄狮少年》里的广东小镇没人讲粤语,我就很受不了。当然,细究起来,在上海这样一个中国最国际化的都市,所有人都讲上海话也有些失真,尤其,连外国人都是。但考虑到做戏方法,导演在这方面做个提炼,也可以理解。而且,如果没有贯穿全场的这种拿腔拿调的上海话打底,这个故事放在其它任何一个城市,可能都会有些不成立。

上海就是那么独特啊,才会有喜欢做菜的胖子画家,穿一万多一双鞋住破旧里弄里的女白领,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那样满嘴哲学喜欢喝咖啡的修鞋匠……

关于鞋匠,其实我有另外的理解。因为就算是上海,这样的人物设定个人觉得也有些脱离现实。我把我的理解和朋友讨论,他坚决反对,说我过度解读。此处暂且不表。

且说电影的主线,是围绕画家和女白领始于一夜情的恋爱故事展开的。虽是文艺中年,却也没有花前月下,而是柴米油盐,上老下小,全是寻常生活的质感。而这寻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也有着很多的灵光乍显,让你看了不禁会心一笑。是的,那是你和孩子,你和父母,甚至你和朋友,都熟悉的场景。

像是父亲看不惯儿子画眼线,老妈做一堆吃的强行送上门,离异夫妻之间那种相对坦然但似有若无的情感牵绊,都非常真实,点到即止。喜剧梗也高级,逗得我咯咯咯。和《雄狮少年》那种抄都抄不对的过时梗相比,简直判若云泥。悲剧的是,这俩电影,豆瓣评分一样,都是8.3分。

《雄狮少年》因为最近深陷“辱华”泥坛,我就不多吐槽了。不过,说起辱华,《爱情神话》里有一段,用了谐音梗,老子教训身为美妆博主的儿子,“乳化什么呀就乳化”,当然说的是化妆品。这种梗,懂的人自会会心一笑,然后叹息一声。

也因为这样隐晦的吐槽,让我坚信,这整场家长里短的背后,有更深刻的表达。

电影的高光时刻,和上面提到的人都没有关系,而是独属于老乌。老乌是画家的朋友,一生“吹牛”无数,其中逢人便讲的,是他和索菲亚罗兰的一段浪漫邂逅。没人相信他的故事,不止于此。在某个饭局上,突然传来索菲亚罗兰病逝的消息,老乌在聚光灯下,声情并茂,再一次向所有人讲了他的“罗马假日”。故事以“89年,我去意大利留学”开始,以他眼眶泛泪,向被深深打动的听众做鬼脸,说“我编的”结束。故事事关爱情,转瞬即逝,无法挽回。那天的老乌,后来突然暴毙身亡,留下他那一堆吹过的牛,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89年这个年份,自带敏感光环,无论它出现在任何电影中,我都相信有作者表达。尤其是,电影刻意对老乌这个人做了模糊化处理。他倒底是不是吹牛,他讲的故事倒底是真是假,电影始终都没有给出答案。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听上去匪夷所思的故事,大家都感动得泪流满面,导演加诸于这个“谎话精”身上的光环,委实太过耀眼。一群人在老乌的墓地,感慨万千,于其说是为一个满嘴大话,不靠谱的小人物的去世悲叹,不如说是为某种理想的破灭而唏嘘。

有了这样的解读,前述的修鞋匠这个人物,便合理许多。

很多年前,报纸上报道过一则北大毕业生摆摊卖猪肉的新闻,引起很大轰动。当然,那种轰动,就和如今吃瓜王力宏一样,“哇”,然后散去。要到很久以后,才有江湖传言,说此人是因为参加了64无法落实工作,被迫卖猪肉的。《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是很有说服力的,他读了那么多书,练了那么高深的功夫,仍甘愿屈居人后,因为他毕竟是个得道高僧,俗世名利对他没有诱惑力。但一个读了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崇尚小布尔乔亚生活方式的中年人,在21世纪的中国城市的街角替人补皮鞋,这事就需要一个非常靠谱的理由。

这理由不好说,所以导演不说,观众自己体会。体会到了,就像我这样暗爽一下,不然,当城市小品看,也乐得轻松愉快。

关于电影多义性的解读,实在是见人见智的事。只要逻辑没有硬伤,解读便合理。这是伟大电影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电影人在审查重压下的无奈之举。我这个解读,两位同样喜欢这电影的朋友都不认同,他们觉得这是纯粹的浪漫爱情。当然,我的解读也没办法证实。导演编剧即便有此心思,也不能说出来,甚至如果有人问起,还得极力否认,像彭帅。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次从电影院出来,仿佛是孙悟空踢倒了太上老君的丹炉,瞬间火眼金睛,所有妖精一概无所遁形。

结尾处一群人看费里尼的原版《爱情神话》,半途有人拿起护手霜抹手,后来这护手霜在众人间传递了一圈。大家百无聊赖,都看不懂这电影。我猜,这也是导演埋下的伏笔,电影里的观众看不懂《爱情神话》,电影外的你们又何尝能够呢?

表演也很出色,群戏相当精彩,上一个让我有此感觉的国产片,还是《风声》。

真的,不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