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波利

這個展覽波利期待了很久,早在展覽尚未成形,只是剛聽概念已是是相當期待。事實上對於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此展也是一個新的嘗試。

我的期待基於兩大元素,一是內容。四十年香港劇場史,六位攝影師,云云作品中千挑萬選的一百幅精華,如何不教人動容,這方面交由作品自己訴說。

二是呈現,IATC會如何呈現一個攝影展已是相當令人振奮,推開大門,漆黑的展場一反平常對攝影展光亮展廳的印象,像是一個半黑的劇場。內裏的空間像是劇場般一幕有音樂的呈現,例如初入眼簾的一瞬,半掩的屏風遮擋三個以不同時序播放的攝影作品,展現出劇場裏充滿動感的一面。這樣的情形如同典型劇場一般以一個角度去觀賞這件作品,而實際上觀眾卻又可以步入作品之中,以不同角度與速度觀賞。

展覧

整體一攝無邊的展覽概念充分體現着策展人陳國慧的深厚評論思考。因應這一批珍貴的劇場攝影作品,策展人設計了一套框架去討論舞台的六個元素:也就是「一人一念一瞬一是一地一會」,前三者是表演的核心,而後三者是表演的外圍環境,他們之間互相對應,例如人對應着場外的相會,但自身在表演內又與物等等元素互動著。我會講這個「六一理論」可以說是劇場的教科書,解構了劇場的閱讀。

展覽以劇場記憶作為主軸,而我深信每個人這裏都可以找到自己對於劇場的記憶;這不代表需要深諳香港四十年劇場時才可以觀看,展方故意淡化每一張作品的介紹甚至是劇目名稱,對於熟悉某些劇目或工作者的觀眾當然有更深感受,然而每一張相片在劇場記憶的命題下都是獨立的文本,伸延出無邊的領會。

問到她屬於她的劇場記憶又是如何的?她坦言有屬於個人的部份例如劇目《拾日譚》等。但再將評論帶入展覽的角度來說,作為評論人,以往看這一個形式的藝術時,總會同時探討社會等的宏觀變化如何與藝術形式相互影響。因而此處亦不例外,展覽的同時她希望觀眾能看見一個「香港」。

過去、現在、將來

《一攝無邊》展覽的動線是自由的游移的,但不無韻律。上層的幽暗空間與下層有明顯的區間;那是過去與現在、將來的分野,感覺上就像是劇場完結後選看劇本及交流的空間,在這裏才得以會見六位攝影師的肖像及介紹,以及補完剛剛看過的攝影作品介紹。

現在的部份則是參加了一攝無邊師徒工作坊的作品展區,而未來則是攝影師自己選取以表示劇場攝影未來的一幀作品。作品的寓意可以自行領會,在攝影師的訪問之中有部份會提到。

計劃中的口述歷史部份在展覽中多角度穿插,不僅有攝影師本人的訪問,更有藝術工作者對於參展攝影師作品及攝影工作的訪談,有助觀眾不只了解展中作品,進而其攝影藝術生涯。正如展覽才想達致的,不只想讓觀眾看到平時看到的一面,而是走進背後從不同的角度探討舞台。

*照片由IATC(HK)提供,攝影Ka Lam

想有更多更快藝術資訊,留意:

IG: hkmetropolisgallery

FB: https//fb.me/hkmetropolisgallery

MeWe: mewe.com/i/boliartMeWe小城藝術館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