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大馬士革之路 (Road to Damascus) 》劇照 取自香港話劇團 Facebook 專頁

古今中外的文藝才子,狂傲、狂野、狂狷的為數不少,也有「亦狂亦俠亦溫文」,還有狂亂變態。百多年前瑞典作家史特林堡的話劇《往大馬士革之路 (Road to Damascus) 》, 就是描述才子狂情的名作。此劇粵語翻譯版本,「香港話劇團」正在中環大會堂劇院上演,由毛俊輝改編和導演。

觀看此劇,使我想起數月前「香港話劇團」陳敢權編導的《美麗團員大結局》,主角也是才子,身為劇團編劇和藝術總監,因種種問題「發狂」,精神崩潰,成為荒誕的黑色奇案喜劇。其實香港現正舉行「中國內地電影展 2021」,也有兩部環繞着作家/編劇家的危機,就是狂想的《刺殺小說家》、寫實的《沒有過不去的年》,各有特別之處。

史特林堡 (August Strindberg , 1849-1912) 被譽為現代戲劇創始者之一,《往大馬士革之路》是經典之作,對二十世紀以來各地「新派」戲劇有顯著影響。當然,我們在廿一世紀觀看,難免新潮變舊浪,不大驚奇了。但此劇打破傳統叙事方式,真幻交織,尤其是「精神錯亂」的心理刻劃方面,至今仍是典範,比很多新作深刻豐富。

申偉強飾演男主角「陌生人」——憤世嫉俗的作家,大概是史特林堡夫子自道。這個成名作家狂妄自負,但由於反建制反道德,加上精神分裂,充滿爭議性,弄到妻離子別,十分孤獨。蘇玉華飾演有夫之婦,與他發生情緣。

這對不滿現實的才子佳人私奔出走,然而窮途落難,越來越不浪漫。他倆千辛萬苦跑到女主角的娘家,可是才子更自我迷失,陷入惡夢似的修道院/瘋人院。劇中才子遇到的乞丐、癲人和神父,或許都是他自己化身。至於一個古怪醫生(余翰廷飾演),既是才子的仇人,又是佳人的丈夫,後來奪取了才子的前妻及孩子,這樣多重恩怨到底是真實還是幻想?則難以分辨。

《往大馬士革之路》劇名出自聖經,劇中有不少基督宗教象徵,劇情等於精神與信念處於危機之下的心路歷程,尋求救贖。最後似乎是善意愛心救了他,女主角的愛情很重要,但胡美儀飾演女主角母親可能更重要,以正常母性之心點醒他,簡直當頭捧喝,使偏激妄想的他不再執迷不悟。

諷刺的是,主角終於「得救」,最關鍵是金錢,他在郵政局喜獲滙來的款項,可能是稿費吧?事實上,這才子落難,很大原因就是無錢,變得好像流浪乞丐,與佳人結上情緣也苦於飢寒交迫。如果結局他沒有得到金錢,有愛情沒有麵包又怎樣辦,會不會狂性復發呢?此乃現實人生,古今中外無數文藝人士窮困,另一方面「文窮而後工」,困境激發創意,這是很矛盾的情況。比史特林堡較早的俄國小說家陀斯妥也夫斯基,就擅長描寫窮與富、罪與罰、善與惡,以及或狂或癡的複雜心態。

誠如場刊所述,《往大馬士革之路》亦是「表現主義」戲劇的先驅作品。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湧現的表現主義,遍及戲劇、繪畫、小說、建築而至電影,側重心理變化,往往形成扭曲、錯亂的形態。此劇的佈景設計正是扭橫折曲,色彩陰暗。

表現主義盛行於馬克思共產思想、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以及滿佈革命、戰亂、經濟危機的時代。在世界電影史上,默片時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特別重要,首先是 1920 年《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 》,卡里加利博士催眠控制別人去謀殺犯罪,其實他是瘋人院的院長。然後 1922 年茂瑙導演恐怖片《吸血殭屍 (Nosferatu) 》, 1927 年弗烈茲郎導演科幻片《大都會 (Metropolis) 》,都是表現主義名作。

《往大馬士革之路》作於 1898 年,必然影響到超過二十年後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其實我對表現主義戲劇孤陋寡聞,但早已看過上述幾部著名默片。現在觀看此劇,可見史特林堡確有重要的開創性。毛俊輝今次處理手法穩健,是否還可以更癲更狂更前衛呢?那就見仁見智,總之這是相當難得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