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將在明日 (6 日) 發表,外界關注點之一,是政府的管治架構會否重組。早前有傳媒引述消息,稱運輸及房屋局將「拆局」,分掌交通運輸和房屋;以及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管轄香港電台、出版文化等。預計負責兩局的問責官員,薪酬合共將逾 1,700 萬。另外,亦有傳食衞局轄下、負責地區清潔的食環署將改撥入民政事務局;以及增設直屬特首的智囊,負責與中央溝通,處理「十四五規劃」等議題。

其中,最受關注的運輸及房屋政策,其實是在 2007 年、時任特首曾蔭權任內,才合歸一局管理。當時曾蔭權解釋「公共交通與房屋發展計劃息息相關」,又稱政府資源有限,如全部政策由個別部門專責統領,將需要二十多個局。

曾蔭權合併運房局 稱考慮「分工均衡」

1997 年主權移交後初期,房屋、規劃地政、運輸及工務分由四個決策局負責,直至 2002 年,董建華任內,則整合成房屋及規劃地政局,以及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兩局。至曾蔭權政府,各政策局再有「大執位」,規劃地政及工務同歸發展局處理,房屋和運輸交由運輸及房屋局。

曾蔭權當時解釋,政策局重組是考慮到「分工均衡」,為了令發展局工作維持在可應付的範圍內,本身「較為獨立」的房屋範疇轉交負責運輸的決策局處理,形容「公共交通與房屋發展計劃息息相關」。其時亦有議員質疑,房屋與交通之間有何聯繫,曾蔭權承認,自己亦希望多分拆決策局,但要平衡政府資源,強調決定是「各個理順、調校、深入討論、強烈的鬥爭」。

其後,運房局面對多項爭議,包括高鐵一地兩檢、沙中線醜聞、三隧分流、公屋輪候時間創新高、租務管制等,兩任特首均有意重新分拆運房局,惟梁振英將政策局重組,與增設「副司長」職位捆綁,最終在民主派拉布下未能成事。

泛民建制同倡拆局 林鄭拖四年未見影

林鄭月娥亦將拆局納入競選承諾,但一直未見落實。她在發表 2018 年施政報告時,回應記者解釋,指改組工作繁複,未有時間表;跨黨派議員同年追問時任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張建宗直認拆局「尚未正式展開研究」,僅稱今屆政府內會處理。至去年年底,張建宗仍稱「當務之急是抗疫」。

在今屆政府任期僅餘不足一年之際,再有拆局消息傳出,被指是林鄭爭取連任之舉。林鄭否認與連任有關,強調政府架構重組「不能迴避」,將把改組方案提交立法會討論。

傳設文化局管港台 被指將「說好中國故事」

另一項政策局變動,則是有傳會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統籌部分現由民政事務局,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分掌的職務。目前,民政事務局轄下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亦負責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相關的事務。該局亦設有體育專員,負責文化、體育政策。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則有香港電台及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亦負責旅發局的相關事務,執掌管理旅遊、出版和廣播政策。

《香港 01》引述的消息則指,發展局的文物保育工作亦有機會納入新局,形容新局除了推動香港文化旅遊,亦肩負「說好中國故事的使命」。

上屆特首梁振英亦曾提設文化局,當時被質疑會淪為「中宣部」,最終沒有成事。據報林鄭月娥上月與民建聯會面時,亦提出成立文化及旅遊局,但認為體育事務性質不同,不應合併。

如增兩局 問責班子開支料增 1,750 萬

換言之,未來管治班子或將多設兩名局長,以 20-21 年度問責官員預留薪酬計算,將可獲年薪 418 萬。另外,副局長和局長政治助理的預留薪金撥款額,分別為 313 萬及 146 萬,如新的政策局亦設該兩個職位,政府一年支出或增 1750 萬。

傳設「智囊」與中央溝通

至於政策局內部,食物及衞生局轄下的食環署亦傳會轉交民政事務局管轄,讓食衞局可專注處理醫療議題,民政則可以負責地區事宜,包括地區衞生工作。報道有關消息的《東方》《香港 01》均提到,食環署在反修例期間被指清除「連儂牆」不力,由「政治色彩濃厚」的民政事務局管理,會較由醫護專業領軍的食衞局恰當。

翻查 2007 年,曾蔭權政府提重組架構的文件,形容「衞生、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關係密切」,因此同屬一局負責。事實上,食物環境衞生署在地區衞生工作外,亦設食物安全中心管食安問題,如這次變動成真,未知食安中心會否亦改由民政管理,又或會否改名以免混淆。

除了政策局重組,《香港 01》亦提到,政府有意增設「智囊」,直接向特首負責,會協助與內地相關部委溝通,處理「十四五規劃」問題,同時亦會就整體發展提出建議方向。報導形容,新角色與內地發改委、以往的中央政策組及特首辦高級特別助理相似。

不過,中策組其實是在林鄭月娥任內遭改組,改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先後由出身政務官的馮程淑儀及何珮玲領軍,被指已失去當年中策組作用。特首辦高級特別助理則是負責與北京溝通,該職長年由前《文匯報》政治記者陳建平擔任,他經歷四屆政府,至林鄭上任十個月後突然離職。他被認為在內地官場人脈頗廣,自他離任後,該職位便一直懸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