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凱旋門「包膠藝術」拆卸 有人歡喜有人愁
過去半個月,法國巴黎凱旋門「被打包」,成就夫妻檔藝術家 Christo 和 Jeanne-Claude 的作品「L'Arc de Triomphe, Wrapped」。凱旋門鋪上藍膠,蓋住原本的建築特徵,儼如新地標,吸引大批市民和遊客參觀。期間限定的作品日前落幕,膠膜陸續拆卸,凱旋門回復舊觀,但瑞士建築博物館(Swiss Architecture Museum)總監說:「一切已不再一樣了」。
早在 2019 年,Christo 和 Jeanne-Claude 計劃在法國龐比度中心(Centre Pompidou)舉行回顧展的同時,獲得法國國家歷史文物中心及當地政府同意,以「包裹凱旋門」的藝術計劃作為展覽的延伸。受到疫情閉館延期,「包裹凱旋門」今年 9 月終於上演。為期 16 日的藝術項目,斥資 1,600 萬美元(1.25 億港元),出動 1,200 名工人,用上 27 萬平方尺藍色可回收聚丙烯(polypropylene fabric)、近 2 英里的紅繩,成功將法國凱旋門打包起來。
疫情陰霾雖然未退去,但「包裹凱旋門」仍然吸引到大批市民和遊客觀光打卡,相關照片在社交媒體「洗版」。雖然如此,法國傳媒對 Christo 夫婦的作品態度審慎。不難發現批評的聲音,有人批評「醜」,又有人批評「嘥錢」。電視聯播網 CNEWS 節目《Face à l'Info》主持 Christine Kelly 在 Twitter 表示,見到凱旋門「被打包」,感到羞恥;文史哲學者 Benjamin Olivennes 更批評「打包」的做法「過時」,舊調重彈「令人作嘔」。
如今,凱旋門褪下藝術外衣,回復舊貌,大家都滿意了嗎?以 Twitter 的言論看來,凱旋門打回原形,實在是有人歡喜有人愁。瑞士建築博物館總監 Andreas Ruby 更特意在膠膜卸下之後撰文訴說感想,劈頭就說「Christo 和 Jeanne-Claude 的作品雖然從凱旋門上褪去,但這座建築物對她的意義已經不再一樣」。
為記念 1805 年法國軍隊戰勝奧俄聯軍而建造的凱旋門,在 Andreas Ruby 眼中看來是拿破崙征服世界的帝國主義象徵。戰爭誰勝誰敗,人命傷亡卻是無可彌補的損失。她認為,Christo 和 Jeanne-Claude 將凱旋門包起來,改變了建築物原有的意義,撫平歷史的皺摺,「打包不是為了是憤怒或報復,純粹出於視覺感受的考慮,藝術家以柔軟的身段和同情的心,重申人們需要克服歷史,尊重生命」。
曾經在「包膠凱旋門」前自拍打卡的人們,幾多人同樣感受到這份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