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成本未明 本研社:規模如「明日大嶼」 恐成無底深潭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覆蓋 300 平方公里土地,幾近三分一個香港。都會區範圍包括接近邊境的落馬洲、新田等北區,亦包括天水圍、元朗、粉嶺及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特首林鄭月娥形容,該區將會是香港未來 20 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地區,區內擁有七個跨境陸路口岸。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則指,「北部都會區」項目規模如「明日大嶼」,憂慮對公帑負擔有如無底深潭;今年「明日大嶼」著墨不多,他質疑該項目是否將「壽終正寢」。
林鄭月娥今日 (6 日)宣讀《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綱領是重點之一,她形容,此綱領將會是「一國兩制下首部港府編制、在空間觀念、策略思維上跨越深港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綱領」。連同元朗及北區等已發展的區域,整個都會區內會有 600 公頃住宅用地,完成發展後可容納 905,000 至 926,000 個住宅單位。《施政報告》並建議,部分政府設施遷往北部都會區,同時收回數百公頃私人擁有的濕地魚塘,加強保育。
本土研究社陳劍青表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和基建規模比得上「明日大嶼」,當中的經濟成本估算,是否合乎成本效益成疑,擔心動用大量港人土地財政儲備。「北部都會區講到好大天花龍鳳,具體經濟嘅估算同成本有幾大,其實係唔知,有冇機會好似『明日大嶼』咁無底深潭?」
「明日大嶼」是否已「壽終正寢」?
林鄭月娥指,2018 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以運輸基建先行的概念,獲得廣泛認同。而「北部都會區」的整合和擴容工作,亦會由以鐵路為運輸系統主要骨幹所帶動。
陳劍青則指,「明日大嶼」是林鄭月娥任內的旗艦項目,但在她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著墨較往年少,他感覺項目已淪為「北部都會區」的陪襯品,質疑「明日大嶼」是否將「壽終正寢」。「會唔會變咗好似有啲立法會議員講係『後日大嶼』,定還是變咗已經係可有可無、多餘嘅發展計劃?呢個施政報告都有啲啟示。」
他續說,以往政府的主要講法是香港不夠地,但今日發現新界有幾千公頃土地,面積多於「明日大嶼」,「點解嗰時提出發展『明日大嶼』,又發現唔到呢啲土地?」
《施政報告》亦公佈檢討放寬新界祖堂地出售限制,陳劍青擔心會讓私營發展商囤地,行徑如外判予私營為政府代勞,導致土地發展更舉步為艱,政府日後更難收到土地解決房屋問題。「上年《施政報告》講得好清楚,佢話唔係唔敢用《收回土地條例》,但今年嘅《施政報告》,180 度轉向,調轉頭放寬私人發展商收地門檻,無論是市區《強拍條例》,以至新界祖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