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香港觀鳥會:非常擔心保育問題 后海灣生態國際地位得來不易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三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將檢討「濕地緩衝區」發展,並且宣佈有 5 個鐵路項目與 4 個房屋拓地項目。香港觀鳥會副總監胡明川今早在商台電台節目中表示,如果只聽發展部份非常擔心保育問題。因為講的不是城市公園、城門河或一般濕地,影響的是具國際重要性的濕地后海灣濕地,每年都招待 5 至 9 萬隻水鳥過冬,而這國際地位得來不易,需要非常小心處理問題。
她續指,上白泥、尖鼻咀、米埔、馬草壟至塱原一帶全是重點鳥區,但北部都會區發展正正橫跨這些地區,擔心這些地區發展後候鳥不再來港過冬,會影響這些鳥類的生命安全,所以不應看輕后海灣濕地的重要性。
政府其後公佈詳情時建議收回大約 700 公頃私人濕地與魚塘,主動提出長遠保育由尖鼻咀至蠔殼圍一帶相連濕地。胡明川指出,如果政府信守承諾將會是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用收地模式做的濕地保育計劃,但相當多細節政府需要交代,並落實時間表。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在同一節目中認為,要由發展帶動保育。他以發展新界東北做例子,政府最終是透過收地,建立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稱塱原濕地恢復比以前未發展時快,雀鳥數目亦有所回升。
不過胡明川反駁指,觀鳥會與青春社在 2005 年開始與塱原農民合作保育當地生態,在交地予政府前當地有超過 300 種雀鳥棲息,比未保育前的生態多樣性明顯多,但政府在工程期間增加建設,而當地區入住人數增多、漁護署又確認生態公園不會有圍欄,會造成一定的間接影響。
WWF 促政府採完整保育策略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WWF) 亦已發聲明,同意政府應制定及實施積極保育政策,但同時亦對相關計劃的實施表示擔憂,促請政府採取完整的保育策略並充分考慮當地社區的福祉,同時建議政府展開透明的持份者諮詢,並進行可行性研究與評估,了解相關措施對後海灣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
WWF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政策高級經理劉兆強表示:「維持濕地的連通性,對於確保濕地能夠繼續提供重要的生態服務,及為野生生物提供棲息地至關重要。」他又指,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候鳥,后海灣也有其他非常珍貴的物種例如海獺。
WWF 同意政府採取積極的保育政策,建立三個保育公園管理濕地的生態環境,但任何計劃的實施都不能忽略整個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政府有責任說明相關保育措施的具體細節,確保后海灣的生態價值受到保護,甚至得以提升。
WWF 指出,米埔自然區以外的魚塘由上世紀中起就由超過 200 個養魚戶管理,他們多年的運營為提升當地的生態價值作出貢獻。作為重要的持份者,養魚戶及其他持份者的參與在未來的保育公園管理中不可或缺。 WWF 促請政府落實完整的保育計劃,融合不同魚塘區域和米埔自然保護區以建立一個更廣闊「大米埔濕地保育區」,加強守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及社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