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日(8 日)發表《香港 2030+:跨越 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最終建議報告書,預測未來 30 年,土地短缺有約 2,600 至 3,000 公頃,數字比 2016 年估算的 1,200 公頃短缺多逾一倍。報告內提及「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等 14 個新項目,共可提供 4,100 公頃。政府解釋,部分項目最終因為可行性、岩土狀況、具歷史價值、持份者的合理關注等而未能實現。

建議報告書以 2019 年至 2048 年為推量期,估計房屋土地需求達 1,850 至 2,020 公頃,即是 100 萬個單位,連同其他寫字樓用地、休憩用地等,總計土地需求約 5,800 至 6,200 公頃。扣除已推展或較成熟的規劃的土地供應,即土地短缺高達 2,600 公頃。

14 項供地項目料共 4,100 公頃 較預計短缺多 1,100 公頃

今次數字比 2016 年估算的 1,200 公頃短缺多逾一倍,政府解釋,今次估算所假設的單位,平均面積增加 10% 至 20 % ,指不僅為滿足社會對更寬敞居住環境的期望,亦可鼓勵培育幼兒、建立家庭、居家安老、吸引人才。

報告書亦羅列 14 頂發展大計,包括 1,000 公頃的「明日大嶼」、合共 2,270 公頃的「北部都會區」等,14 項可能供地項目,預計可促成 4,100 公頃,數字比政府預測的土地短缺多 1,100 公頃。政府解釋,部分項目最終因為可行性、岩土狀況、 具歷史價值、持份者的合理關注等而未能實現,政府須審慎及竭盡全力地推展所有供地項目的規劃工作。

最新施政報告對「明日大嶼」沒有太大著墨,但《香港 2030+》則繼續描述交椅洲人工島,為繼中環及九龍東後第三個商業核心區。報告指,該運輸走廊會以東大嶼鐵路為骨幹,經交椅洲人工島和欣澳,接通港島西及屯門西,並輔以一條新公路連接交椅洲人工島和港島西,以及經規劃中的 11 號幹線,連接欣澳及新界西北。

從報告內的「概念性空間框架」地圖顯示,其中一條連接新界北、九龍西及交椅洲人工島的運輸走廊,由古洞北新發展區一帶出發,有機會途經新界北新市鎮、大埇、大圍、九龍西近荔枝角,南至交椅洲人工島。另一邊則由屯門西出發,經屯門東、欣澳、交椅洲人工島,最後到達港島西。

報告:可紓緩各過海隧道擠塞情況

報告相信,這套交通網絡可視為「第四條過海通道」,紓緩現有各條過海隧道交通擠塞的情況,並提供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和市區的替代路線。在人口較多的情景下,可能需要增建一條連接西九龍的鐵路。不過,政府亦指,進行中的規劃、工程及交通研究,將會確認人工島的填海範圍、土地用途和運輸基建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