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摩登 — 續談義品尹威力
義品在香港最鼎盛的時期約在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中。然而,差不多一個世紀過去後,義品洋行尚留在香港的足跡已寥寥可數。但何文田的巴芬道卻是個歷史見證。短短的巴芬道 Belfran Road 便是 Belgium France 的結合名稱,既代表了這公司的背景,亦可見當年義品開發九龍一帶洋房的參與度的確不少。而掌舵人尹威力應記一功。
義品內部的設計師為數不多,項目主要由尹威力主導,較複雜的大型項目由數名外籍建築師處理,公司也僱用本地華人為繪圖員,從尹威力與總部書信來往中可見,他對本地員工的工作表現非常滿意,認為執行設計和製圖能力極高。而尹威力自己的設計也能表現出二、三十年代的建築風格。從數幢獨立洋房的設計,便能看到他如何遊走於摩登與傳統之間。
1940年,尹威力設計了一幢在港島金馬倫山道的小房子。這屋依山而建,平面簡單呈「L 型」,從照片可見,室內的裝修擺設甚至燈具傢俬甚有美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的韻味,例如磚砌的壁爐牆,掛牆小壁燈,鐵造的通花樓梯欄杆,雕花門框,花園鐵閘等等。這些元素都反映着後工業革命中反機械生產,崇尚自然,表達物料質感的想法。另一幢1941年設計, 在九龍書院道的大宅體積龐大,以圓形大樓梯及接待廳為主調,平面佈局相對規矩,同時又注重空間完整及獨立性。設計雖然在內外空間引入半圓及弧型的造型,卻又顯得甚為笨重厚實。同一年,尹威力設計了在香島道的一房子。大宅主人為1932年港大畢業的李兆基醫生。室內的幾何線條及平面組織相當緊密,同樣是圓型樓梯及接待廳,但空間感覺通透,室內空間元素例如樓梯造型和欄杆造法極簡單,內外完全沒有任何裝飾,整幢風格更接近現代主義路線。
尹威力於20世紀初畢業於 Académie Royale des Beaux-Arts in Brussels。這些歐洲的「學院派」建築藝術學校以古典理論為基礎,因此他早期在天津的項目極帶西方傳統風格。及後到達香港,多層小洋房的設計又變得配合市場情況及實用需要。但在這幾幢大宅中,他的發揮餘地較大,卻可見到他縱橫在不同設計格調領域之中。既保持一些傳統設計手段,(例如空間的變序,視覺轉移等等),但同時又適應着三十年代的變奏。可算是一位能力甚高的設計師。
尹威力於1946年回到比利時, 義品洋行也縮小亞洲區規模。但義品一向和本地天主教團體關係密切,銅鑼灣聖保祿學校內的孤兒院(1950),瑪利諾修院學校內的小聖堂(1952),這兩幢建築物應該是義品退出香港前的最後出品。
補充一下:
書院道大宅業主為 Robert Perez de La Sala (黎醒亞)是香港早期航運巨子,也是工業家,他的公司信豐鋼鐵廠主要生產建築用鋼筋。York Lo 兄在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有詳盡介紹。
Photo Source: Hong Kong builder,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