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英國貧富懸殊,社會問題嚴重

1967年,世界正值多事之秋,波濤洶湧,香港也在暴動漩渦之中,人心浮動,不知何去何從。新一代年輕人都不期望自己面對苦悶、刻板的工廠工作,成為一口小螺絲釘。「披頭四樂隊」的歌曲,已經充分反映後工業時代的人心思變。香港工業也出現很多矛盾,成本效益、生產競爭力,與工作權益之間產生巨大分歧。戰後出生的一代,又開始步入社會就業,不同年代、階層之間需要與期望完全不同,社會矛盾擴大,最重要受內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終於觸發成社會巨大衝突及暴亂。

六十年代香港也活在暴動的陰霾中
六十年代香港也出現各種問題,市民正在接種霍亂疫苗

風雨飄搖的環境下,英國戲劇界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

當世界大部分地區還在掙扎求存時,六十年代的英國同樣面對新舊時代交替,年輕人反叛與對苦悶生活的不滿,工人階級不斷爭取福利的罷工行動,社會動盪不堪。英國戲劇界很多有識之士沒有受困於柴米油鹽,及住屋問題的小問題,庸人自擾,反而思考文化藝術對振興社會的貢獻。思考戲劇就想像力、表達力,與未來社會發展的關係。如何使被壓迫的勞工階層獲得應有權利之餘,社會的集體創造力也同時得到解放。Brian Way 在1953年創辦的倫敦戲劇中心,正是六十年代這個思維下英國戲劇界的代表。或許,讓我們探索一下 Brian Way 書中就戲劇應用與效果的講述,看看是否對今天依舊起一定作用。戲劇是否可以擁有改變社會的力量?

六十年代英美開始出現反叛傳統的潮流

語言、表情與肢體動作的協調,就是表達能力成敗所在

上一篇,與大家分享過 Brian Way 1967年出版的代表著作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前半部,特別是「想像力」的應用。今篇與大家分享 Brian 書中下半部八個如何應用戲劇的情況,對今天「表達力」及「社會群眾」所起的作用與貢獻。我們都知道,人要充分與人溝通,語言、表情與肢體動作起關鍵作用。肢體動作與聲音的運用及語言訓練,成為合群協調的關鍵。戲劇活動一般都會把語言、表情與肢體動作,連結在一起進行表達,三者產生互動。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今篇以「肢體動作與聲音的運用」作開始

戲劇學習,多數會先通過身體發現開始,讓參與者去開啟肢體動作與感覺禁區,達成語言與表情、動作的解放,再進一步進行情緒表達的練習。戲劇訓練與其他藝術家最大的差別,就是起步門檻低,螺旋成長、層層疊進。語言訓練促成參與者戲劇表現更好,戲劇表演使參與者的語言進步更快,互為因果。書中的「肢體動作與聲音的運用」(Movement and the Use of Sound ),進一步講述通過運用聲音進行指令,促成參與者扮演之間的自發投入,掌握速度、情緒、節奏變化。學員在遊戲的氣氛下,自願接受動作指令的聲音,集體服從在音樂與樂器聲中的規範,建立一種面向群眾,自覺的「自身紀律」(self-discipline)。

肢體是戲劇教學的主要元素,內地學生與老師也一樣樂於以此方式進行教學活動

戲劇通過想像力把聲音轉變成理性思考

聲音刺激情緒,同時也是舒緩,使心靈獲得鍛煉的機會,可以集體從聲音之中產生一種彼此感動,互相震撼的力量。參與者通過聲音的表達感動其他角色與觀眾,通過對方的感受,把氣場反射回來感動自己。戲劇情景下,大家好好善用音樂理性與感性的穿透力,舒緩自己、感動自己、刺激自己。並且獲得集體情緒的一致性,成為集體的精神面貌,樂於合群之同時,勇於在當中顯露自己的感受。戲劇音樂與聲音把參與者同時溶化成表演者與觀眾,兩者同步以非語言的聲音結合起來。運用戲劇擴展聲音的認識,通過聲音與空間的融合,使參與者擴闊內在空間的想像,使空間不單只是視覺的距離,而是充滿性格及感情的環境。

聲音與對話是很好的學習,內地學生與外國藝人在台灣進行教學

戲劇語言的訓練超越純粹台詞掌握,過程中幫助「全語言」成熟發展

「語言與說話」(Speaking )的訓練,從來沒有離開戲劇學習。大家都知道戲劇台詞,是角色情緖與個性表達的重要元素。感受不同語調、節奏與情感,參與者從角色語言訓練,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能力的學習。語言訓練,在戲劇活動中每每又超越純粹劇本中角色的言詞,因為排練過程中,參與者之間,要開展故事、情節、題目、內容的討論與交流,彼此就內容與宗旨,故事始未,進行分析、表達意見與妥協,達成共識,使大家更能共同掌握當中的意義。所以,良好的「教育戲劇」必須持開放心態,讓參與者自行參詳內容,因為這些討論過程,會使大家更能投入別人的角度去表達,對人際關係建立幫助更大,成就「全語言」的發展。

戲劇活動可以改變人際關係,內地幼稚園也非常熱衷運用

「語言發展」是「想像力」之外,戲劇應用在生活上第三個重要元素

除了台詞訓練與排練過程的討論,語言活動在戲劇都是在集體共同協作,互相影響下進行。參與者同時獲得生活說話技巧,與秀麗文學詞藻的運用,兩種互相協調、增益。在建構戲劇場面的表達中,特別是集體混亂場景的時候,參與者掌握發表語言的時刻,十分關鍵。亦只有戲劇可以擁有在紛亂對答場景中巧妙呈現故事主軸的說話空間,亂中有序地突顯敏感及核心內容的機會。現實世界中誰能掌握這種在噪音中說話的微妙,誰就擁有話語權,只有戲劇才有這種說話的練習機會。並且同時通過語言建立說話與動作之間的聯繫,使說話更有立體感,這也是戲劇言詞學習的另一威力。

語言一直是戲劇教學的重點

感官敏銳與角色自覺十分重要

「靈敏度與角色表徵」(Sensitivity and Characterisation )是書中講述戲劇應用在成長培養的第四個重要元素。戲劇訓練都會先從感官開始,集中在刺激參與者的靈敏反應,包括五官敏銳及感官綜合能力,更重要是分散注意力的培養。雖然參與者分散注意不同事物,但依然能確實同時掌握各方訊息,是戲劇重要訓練。因為舞台上同時要發生很多事情,參與者都需要同時兼顧多個焦點,而且能清楚洞察發展的後果。通過敏銳感官及自我操控,建立參與者思考的自覺力量,同時建立參與在戲劇集體的靈敏度。

部分藝術活動過分重視統一性,使大家害怕會太單一方向,而缺乏「個性」發展,不利社會創意產業發展。而戲劇的創作,都先由自身感覺開始,再通過個體邁向群體之間的共識,一種既有自我存在,又與別人妥協與商議的創意結果,正好解決這個問題。加上,戲劇只是以遊戲性質呈現,沒有大不了的生死關頭,於是大家就可以從輕鬆心態下互相窺探彼此之間所提出的意見,學習自我意識與群體合作的關係。所以,戲劇既是集體活動,又是個人行為,可以從當中突顯角色的表徵,又可從角色中,內省自己的思維與選擇。

生活疑難的預備,與杜威提出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即興排練」(Improvisation )是近年普遍應用在戲劇上的技術。五、六十年代的英國戲劇活動已經十分重視當中即興排練,七十年代後更發展成各種扮演範式(Convention ),成為今天「教育戲劇」眾多的規範及應用技巧。事實上,生活沒有綵排空間,每件事都是臨時突發出現,恍如天氣變化及意外。即興戲劇使年輕參與者面對意外時,能以反應敏銳應對挑戰。導師提供充滿困惑及疑難的主題,讓參與者進行集體意念的發展,創造衝突、情節、場景、情緒與經歷的解決、處理與善後。

戲劇活動過程讓參與者接觸的疑惑,大部分都是陌生的新事物,自由地讓他們應對,累積經驗,以便迎來生活上各種新挑戰。面對困難時擁有解決的決心、方法與步驟。特別是年幼的兒童,讓他們學會處理面對陌生事情各種不同面向,讓青少年創造面向生活面貌的不同選擇。這個想法與杜威的教育構想同出一轍。但要注意,導師向戲劇參與者提供疑難課題時,都要採取給予參與者一個美感距離,就是參與者避免直接成為戲劇故事中的受害者或當事人,以免不能自拔。因為這個當年的疑慮,慢慢演變成,今天英國教育戲劇的「專家外衣-第三者模式」。

英國教育戲劇

面向衝突作出即時反應,化解危機是現代年輕人的重要功課

年輕人成長不會沒有衝突,特別是反叛的六十年代。「虛擬打鬥與暴力」(Fighting and Violence )的訓練通過舞台化、戲劇性的打鬥場面,以慢動作或程式架構方式進行。一方面,可以敏銳孩子的反應,消耗孩子的精力,學習互相遷就的技巧,並且在過程中建立專注力,學習如何應對衝突的畫面。心理層面上讓參與者討論打鬥的「成因與結果」,產生不喜歡暴力、但不懼怕與無理欺壓暴力對抗的態度,建立孩子的自我保護機制,和平而勇敢地面對別人的欺凌。

戲劇對時下青少年衝突與欺凌一樣很有幫助

戲劇排練當中,讓年輕人擁有作出打鬥及暴力行為的後果評估,及可以避免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只要討論是真心誠意讓年輕人自由表達意見,而不是成年人強加的價值觀,他們對於面向暴力所承受的結果,規避的方法,一般都會趨向正面,而且對結果印象深刻。於是年輕人就可以從中獲得經驗,不怕衝突,有勇氣面對被欺凌的暴力。六十年代,這對於英國低下階層年輕人面向普及教育中的處境,極為重要。這樣參與的年輕人,就不會只學會忍受、妥協及萎縮,而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及對抗其他人無理迫害的決心。這種訓練對今天校園欺凌事件,仍然可以產生防止作用。

模擬打鬥及衝突場面,肢體動作對基礎教育都很有作用,這是內地老師的訓練

即興排練是生活疑惑的反應,「文本創作」就是把這些創作有條理地組織起來

很多人對於容許年輕參與者即興排練,並且要把內容用文本,秀麗地整理組織,感到大惑不解?年輕人自行創作劇本,是否有藝術價值需要整理,深有疑問?要即興,為什麼又要有文本呢?要有文本,又為何即興呢?年輕人是否可以擁有能力順利變成文本,目標又是為了什麼?參與者是否可以按照導師的目標方向進行即興呢?

即興戲劇是戲劇教學的重要元素

「劇本創作及戲劇營造」(Playmaking and Play-building )其實是通過導師出題目,從零開始以戲劇遊戲及即興扮演創作故事,從片段及角色開始,再慢慢轉化成不同的場次,按照戲劇發展的需要,在導師的啟發下進行調配,編排先後。最後,參與的年輕人運用秀麗文字,編輯及抄寫成文本,這樣的練習過程,對年輕人掌握邏輯思維能力,文學發展,特別是對事物發展的因果關係,有很大的啟發及凝固作用。並且在集體保存中,清楚知道自己的想法與眾人妥協的差異,事件的因果,及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過程。目標不是純粹文學家的培養,而是邏輯思維的建立。

熟悉的地方,能產生驚訝、奇妙的變化,課室戲劇體驗,讓孩子擁有適應社會急劇變化的能力

「一個什麼事情都可以發生的空間」(A Space where anything can Happen ),教育戲劇重心發展不在舞台上,而是在教室之中,什麼奇妙經歷也可以在那裡發生。Brian Way 並不鼓勵戲劇只發生只在舞台之上,相信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現,包括課室之中。學生因此不會拒絕在熟悉的學習地方,也可以有驚訝、奇妙、陌生事情的出現,並且自己擁有妥善解決當中問題的能力與方法。年輕人再不懼怕環境的急劇變化,對於一方面保存原有風貌,另外向前發展並不矛盾,而且對變化擁有高度的適應能力。參與者信賴空間及人際之間的融合,能在急劇變化的社會與人合作。這樣的戲劇,才是真正對未來發展有貢獻的普及教育,而不是純粹戲劇藝術的保存。

最後,第九個重要的戲劇應用,就是如何把戲劇活動成為社會的縮影

戲劇活動內容及情節的發展,是社會事件的縮影,就算是古代的故事,也是利用作為今天社會的寓言。排練過程之中,假若導師沒有刻意挑選特定參加者,而是讓他們自由角逐,參與戲劇的小型團體,也會成為一個社會的縮影。「社會戲劇」(Social Drama) 是戲劇應用在生活上的最重要的元素。因為戲劇活動當中互相保持良性競爭,彼此之間又要保持友誼及互相協助,這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態度,正是良好公民社會的重要力量。過程中,舉止與行為表現的控制,互相大膽分享及交流的勇氣,使年輕人為未來社會發生的事情進行實習,建立一種合群生活的意識。從以上的各種應用及功能,或許大家可以窺探戲劇對教育的各種貢獻。

倫敦戲劇中心的青少年劇場演出

請忍耐,英國用了七十年才能走上振興之路

戲劇使年輕人想做的事情呈現出來,並且學會慢慢掌握,每天都能面對新鮮經驗,及擁有面對及嘗試陌生事情的勇氣。「多、快、好、省」地進行學習,未必能夠真正成功。英國用漫長的努力,民間自覺的參與,以戲劇參與改善基礎教育,協助年輕一代人格成長。戲劇界更通過自身的力量慢慢開動文化引擎,進行串流,配合奇幻文學、創新科技,及互聯網通訊力量,參與社會振興之路,回復過去輝煌的日子。歷史可以參詳,但歷史不會重複,如何從英國人的經驗當中,找到我們應有的啟發。如何運用想像力,及其他戲劇應用效果,共同建構未來的教育發展呢?

用了七十年,英國終於成功振興

或許,Brian Way 與他的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正好給我們今天一些啟示,九個元素可以分成三組內容:想像、肢體與語言是關乎參與者本身的改善,敏銳、即興與文本整理是個人與集體的發展,奇妙空間、暴力管控及社會縮影是建構年輕人社會行為。以個人修煉出發,邁向社會的和諧人際關係。Brian Way 在困難重重的國際環境下,如何以文人墨客,沒權沒勢的貧窮戲劇藝術家身份,積極參與社會,以理論與實踐,成為「蝴蝶翅膀拍動效應」的一份子,以微薄之力參與未來的改變。

今日英國的繁榮是眾多人的努力成果,戲劇界一直在文化振興上扮演積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