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shed Hong Kong 製圖

香港以水深港闊的海港被英國相中開埠,後來以海港城市商貿活動發跡,踏上繁榮昌盛之路。過去本地華洋市民其實曾以海軍身份參與本地防務,部隊徽章及艦隻更見證香港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香港海軍志願後備軍 HKNVF
遊艇會成員首批志願加入 義律蘇格蘭族徽成為隊徽

1933 年 9 月皇家香港遊艇會召開會議,由駐港海軍司令法蘭克.義律海軍准將(Frank Elliott)主持,決議成立香港海軍志願後備軍(Hong Kong Naval Volunteer Force,HKVNF)協助本地防務。席間,五十多位遊艇會成員自願參軍,遊艇會主席 Andrew Lusk Shields 則出任部隊的榮譽中校。

1933 年 10 月 21 日特拉法加日,志願後備軍在鷹號航空母艦 HMS Eagle 接受了首次正式檢閱。由於當年海軍後備軍官制服手袖上有波浪條紋,所以亦被稱為「波浪海軍」(The Wavy Navy)。 而當時中文報章則以他們另一個常稱「香港海軍義勇隊」報道。

1934 年 3 月 31 日,義律准將以永久租借的形式,將早自一戰服役的掃雷艦 HMS Cornflower 禾花號以基地及練習船名義,贈送予志願後備軍,長期停泊在銅鑼灣奇力島附近。禾花號本來有花型徽章及座右銘「True Blue 忠誠不渝」,但義律准將以個人的蘇格蘭氏族徽章(Clan badge)及座右銘取代之。新船徽於是成為右手持彎曲舶刀(Cutlass),座右銘則為「Fortiter et recte (Boldly and rightly) 無畏與正直」。

值得一提,義律准將的祖輩正正是那位「義律」— 首任香港行政官海軍上將查理.義律爵士(Sir Charles Elliot)。

儘管禾花號經已嚴重老化,但維修費用沉重,加上《華盛頓海軍條約》第 19 條規定皇家海軍不得在太平洋建立新的海軍基地,禾花號唯有繼續撐下去。

油街 12 號前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1908 年至 1938 年期間用作遊艇會總部。
第一代 HMS Cornflower 禾花號,攝於來港之前。(鳴謝:維港檣櫓.Mast in Victoria
禾花號徽章與義律蘇格蘭氏族徽章的融合。

香港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 HKRNVR
戰雲密布下迅速擴張 第一代禾花號戰前拆解

1939 年,預視到戰爭即將爆發,志願後備軍的成員可以選擇戰時是否願意到香港以外地區服役。1939 年 4 月 30 日,香港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Hong Kong Royal Naval Volunteer Reserve,HKRNVR)於是成立。只願意本地服役的人士,則留在原有的志願後備軍。兩支部隊同時存在,志願後備軍亦漸漸變得以華人為主。與此同時,水雷檢視隊(Mine Watching Branch)亦正式成立,控制線控水雷,把守香港水域主要出入口。

1939 年 8 月 30 日,香港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動員,迎接二戰爆發,禾花號亦揚起了皇家海軍的白船旗(White Ensign)。直至 1941 年香港保衛戰,部隊人員達 130 名軍官及 800 名士兵。他們操作巡邏艇、炮艇、驅逐艦及魚雷艇,在香港水域執行掃雷及布雷任務,未雨綢繆,積極備戰。

1940 年開戰以後,禾花號已經破爛不堪,港府將她交予皇家海軍處理。考慮到國際局勢緊張,為免禾花號落入敵人手中,皇家海軍向英商招標,中標者需於 12 個月內將禾花號拆解。

1940 年 8 月,皇家海軍批准香港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永續使用禾花號之名,而禾花號不論以後是在岸上還是浮在海上,均飄揚白船旗。1940 年 9 月前,第一代禾花號於香港保衛戰開戰前完全解體消失。

禾花號士官及士兵合照。(鳴謝:World Naval Ships Com)

第二代禾花號 — 由何東爵士捐贈予港府

由於香港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不斷擴張接近 1,000 人,行政及訓練場地需求有增無減,但皇家海軍留港艦艇噸位太少,不足以替代禾花號。何東爵士(Sir Robert Ho Tung)眼見國際局勢緊張及港府預算緊拙,於是主動出資改裝原本行走香港至梧州航線的大興號客輪(SS Tai Hing),捐贈予港府,成為香港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總部及訓練艦。

1940 年 9 月 26 日,在何東爵士與代理總督岳桐(Edward F. Norton)的見證下,大興號在海軍船塢改裝完成,舉行了盛大的移交儀式。大興號於是成為了第二代禾花號,主要停泊在海軍船塢。由於她並不屬於皇家海軍,所以並無收錄於艦艇名錄,加上戰時資料散失,令此艦廣被遺忘。

1941 年香港保衛戰期間,第二代禾花號只配備機槍等輕型武器,勉強只能防空,於 12 月 8 日就被調往深水灣對開的熨波洲停泊。此處距離水雷控制站較近,方便通訊及佈防。

12 月 19 日,日軍登陸香港島後,港府下令就地炸毀禾花號,以免落入日軍手中。她的其中一艘艦載小艇則留於香港仔,後來為陳策將軍逃亡所用。日佔時期,日軍將第二代禾花號浮起並修復,易名為「中興丸」(SS Chuko Maru)作客輪使用。1944 年 8 月 20 日,她於廣東東山海附近航行期間,被美國空軍 Consolidated B-24 Liberator 擊沉。

第二代 HMS Cornflower 禾花號,攝於行走香港至梧州的大興唬號客輪時期。(鳴謝:維港檣櫓.Mast in Victoria
工商晚報,1940 年 9 月 26 日。

第三代禾花號 — 見證戰後重建香港 本地華洋女性登艦服役

戰後第三代禾花號是原名為 HMS Lysander 掃雷艦,於 1943 年在加拿大建造。1949 年 10 月,她由新加坡調派到香港,作為香港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的基地及練習艦。1950 年 6 月 7 日傍晚,港督葛量洪夫人在丈夫的陪同下登艦檢閱,並主持了易名儀式。

作為戰後香港防衛軍的一環,志願後備隊由本地人士組成,1950 年重組之初共有 26 名軍官及 103 名水兵。1951 年香港推行強制兵役以後,1954 年志願後備隊數字上升至 39 名軍官及 168 名水兵,另外還有婦女海軍志願後備隊,當中有 3 名軍官及 30 名水兵。

同年,志願後備隊決定在告士打道水兵俱樂部大樓旁邊建造六層樓高的建築物作為總部,於同年完工使用。1959 年,皇家海軍將各地的志願預備隊(RNVR)全部合併為預備隊(RNR)。因此本港的亦改名為香港皇家海軍後備軍(Hong Kong Royal Navy Reserve,HKRNR),直到 1967 年 3 月 12 日解散。

第三代 HMS Cornflower 禾花號,攝於來港之前。(鳴謝:維港檣櫓.Mast in Victoria
1950 年 6 月 7 日,港督葛量洪在女性軍官陪同下檢閱婦女海軍志願後備隊。
1950 年 6 月 7 日傍晚,港督葛量洪伉儷登上禾花號,由駐港海軍司令 L. N. Brownfeild 准將及香港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指揮官 B. J. B. Morahan 中校迎接,相中最左的是香港防衛軍司令賴廉士上校。

延伸閱讀:
香港保衛戰勳章說故事:海軍竭盡所能 從未缺席
重建香港防衛軍 — 應對香港重光後的動盪局勢
香港強制兵役的歲月:1917、1939、1951

參考資料:

  • ^ Oscar, Parkes, ed. (1933). Jane’s Fighting Ships 1933. p. 76.

原刊於 Watershed Hong Kong 網站 / Patreon /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