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功虧一簣的辛亥革命
【文:Gunslinger 不曾遠去的硝煙】
在 110 年前的 1911 年 10 月 10 日,湖北省會武昌響起了槍聲,武昌起義隨即爆發,三日內佔領全城,成立鄂軍都督府宣佈獨立。全國各省的革命黨也得到鼓舞相繼起義,逕行成立軍政府獨立,最終於次年 2 月 12 日迫使宣統皇帝退位,大清帝國正式覆滅,改元中華民國,開啟中國歷史新一頁。
不過,這場改變中國的革命首勝先是需要推遲,然後差點流產,過程充滿波折。負責湖北防務的新軍當年為清末洋務派重臣張之洞所創立的江南自強軍,由於不少基層軍官皆曾留學日本,接觸到民主思想,故不少加入了革命黨中的文學社及共進會。趁駐守武昌的新軍部隊被調派四川,鎮壓抗議民辦鐵路國有化及導致四川榮縣獨立的保路運動,革命黨們於是打算趁機發動起義。
大批革命黨員聚集租界開會,建立起義總指揮部,本來打算如同傳說中月餅藏紙條「八月十五殺韃子」那樣於 10 月 6 日中秋節起義,但因準備不及,故改為 10 月 16 日行動。就如不少革命黨人皆於租界策劃行動,共進會領袖劉仲文及孫武於漢口俄租界準備炸彈,但卻不慎出了意外,孫武被炸傷,更引來俄籍巡捕查看,還逮捕了前來拿回文件旗幟的劉仲文妻子及弟弟。雖然兩人成功逃脫,但卻驚動了湖廣總督瑞澂,當即決定全城戒嚴。得悉清政府已經加強警戒,革命黨決定提前起義先發制人,但仍有三人在運彈藥時被清政府逮捕,於 10 月 10 日處決。
起義當晚,以新軍工程營為首的眾人備好彈藥,由隊官(相當於少校連長)吳兆麟及正目(相當於下士班長)熊秉坤帶領新軍官兵起義,可是就在起義前大約晚上七時,準備起義的士兵程定國及正目金兆龍荷槍實彈睡覺時,被查哨的哨官(相當於中尉排長)陶啟勝發現,雖然他的弟弟陶啟元也是革命黨人,但陶啟勝仍忠於清廷,喝問兩人是否想造反,使得三人一言不合就開始扭打,雖然陶啟勝有摔角底子搏擊上佔優,但程定國趁機用槍托打傷,並放槍擊倒,是為辛亥革命第一槍,使得起義全面爆發。雖然,陶啟勝一開始並未死去,仍能逃走,但卻被效忠清廷的管帶(相當於營長)阮榮發誤當起義軍開槍擊斃,使他成為辛亥革命首名死亡的清兵。
吳兆麟及熊秉坤當機立斷,在南湖炮隊炮擊支援下,率部攻佔湖廣總督府,於次日凌晨成功佔領總督府,取得一連串革命的首勝。湖廣總督瑞澂倉皇出逃上海,正在中國首家現代軍校保定軍咨府軍官學校學習的同盟會元老何貫中及李濟深得知起義,便帶同一眾同學一同潛出學校,炸毀清軍南下的主要幹道漕河鐵橋,使清軍南下增援嚴重受阻,為起義軍佔領全省提供足夠時間。
10 月 11 日,佔領武昌全境的起義軍在湖北諮議局成立名為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的湖北軍政府,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立中華民國,以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為民政總長,以十八星旗為軍旗,發表《安民布告》、《布告全國電》、《通告各省文》以公佈中華民國的建立。很快,包括漢口及漢陽在內的武漢三鎮正式掌握在起義軍手中,未有受到清軍反攻。
武昌的起義,成為了引爆全國革命的導火索,雖然清政府重新任命袁世凱帶領北洋新軍鎮壓各省的革命,後來更解散皇族內閣改由袁世凱組閣,但為時已晚,各省革命黨借新軍的力量,奪取了南方各省的治權,成立軍政府逕行獨立,而各國外交使節則維持觀望態度。雖然,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一度在 11 月重佔漢口,但他深知清廷大勢已去,故仍決定和曾為香港首位華人立法局議員的南方代表伍廷芳議和,得到南方代表同意讓他擔任大總統,亦為他日後自立中華帝國稱帝埋下伏筆。袁世凱最後也決定倒向起義軍一邊,挾軍權迫使宣統帝遜位,而孫中山也趕及在 12 月回國,挾着各省代表的支持成為臨時大總統,於 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中華民國政府,改元民國,使 1912 年成為民國元年。
這次革命之所以沒有重蹈過往諸革命的覆轍,落得義士被捕處死或逃亡的結果,很大程度歸因這次革命是由手握兵權的軍人而非單純民眾發動,再判讀出城內兵力真空時發動突襲,一舉佔得全市控制權時,還來得及把革命成功的消息通知各省,讓各省的起義軍配合截斷增援兵力的交通要道,挾長江天險獨立。當然,除了單單手握軍權,南方軍政府代表伍廷芳也善於談判,對手握全國軍權的袁世凱曉以利害,使他倒戈,令革命在兩個月內成功。文攻武略,在是次革命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