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於明園街角中的「小上海」
【文:余知行】
北角的明園西街雖然是掘頭巷,但是也算繁忙,由餅店飯店素食餐廳到洗衣店髮型屋及街尾盡頭新落成的屋苑,令這條小巷人來人往,跟一般死胡同的感覺不一樣。在喧鬧中明園西街卻隱藏著一間在北角䇄立六十多年的上海理髮廳,還記得筆者小時候每次進入明園西街,就是因為跟爸爸和弟弟一塊兒到這裡剪頭髮。
大中華理髮公司在一九五零年代初開始於英皇道 400 號,直到一九八零年代才搬到現在明園西街 7-9 號的位置。這些年來,我爸爸是他們的忠誠擁躉,一兩個月便會光顧一次。沒有想過剛剛那次剪髮,竟是他最後一次機會探望這理髮店的師傅,因為這老店在二零二一年九月三十日結束了它在北角六十多年的服務。
採訪的那天是這上海理髮廳結束營業前最後一個週末,店舖內有年屆九十四歲的徐師傅和理髮廳老板八十八歲的梁師傅,分別給一位婆婆電髮和一位男士剪髮。原來徐師傅和梁師傅打從大中華理髮公司開業的第一天已經在這裡工作,徐師傅來香港前已在上海學師完成,而梁師傅則在這理髮店當學徒出身。理髮店全盛時期,不但有十多位全職師傅和五六位學徒,還有專責處理伙食的廚工照顧店舖內各人的午餐晚餐。我笑問梁師傅,那大中華理髮公司豈不是他第二個家?梁師傅毫不猶豫地糾正我道:「是我第一個家!」
這是梁師傅的第一個家倒是沒有誇張。像大中華理髮公司的傳統上海理髮店,基本上除了農曆新年的頭幾天會關門,其他日子是沒有休息的。由歲首到年終,梁師傳每天早上八時便開始理髮店的工作,直到晚上八時許才跚跚回家,日復日,年復年。他笑言自己家人需要理髮,也是來店舖處理,而他從洗頭電髮的學徒生涯,走到當了差不多七十年的理髮師傅,這一點一滴積聚出來的專業,便仿如對家庭的誠敬。
大中華理髮公司開業的年代,亦是北角開始被稱為「小上海」的年代。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間中國爆發國共內戰,不少上海及蘇浙的名流為了逃避戰禍而南下到香港,落腳於正在發展的北角。那時北角一帶開設了很多充滿上海特色的店舖,當中包括裁縫店、菜舘和娛樂場所,當然亦不少得理髮廳。在平頭裝、蛋撻頭和飛機頭還是隨處可見的日子,在麗池還沒有變成麗池大廈的歲月,在璇宮戲院剛易名皇都戲院的初期,北角這個「小上海」也可算是歌舞昇平。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人口變動,上海文化在社區中逐漸式微。縱然踏入廿一世紀會欣賞上海理髮精湛技巧的人還未絕跡,但奈何在百物騰貴的香港上海理髮師傅的待遇對年青人的吸引力始終有限。青黃不接,無人入行,令上海理髮店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狹窄。繼規模最大的北角渣華道僑冠上海理髮店在兩年前結束營業,到今年歷史最悠久的大中華理髮公司亦告一段落,北角舊日「小上海」的殘跡已所剩無幾,當年社區的上海情懷只能在這班前輩師傅的回憶中尋索。
問梁師傅徐師傅在理髮廳結業時最捨不得是甚麼?他們都坦然是一起共事多年的幾位師傅。週日的陽光射入理髮店,看見這兩位差不多走過一個世紀的理髮師傅,靜靜地坐在空無一人的店舖中,彼此好像已習慣了對方的存在。空氣中沒有離愁別緒的沉重,而他們的眼角,似乎還閃爍著那花樣年華留下來的意氣。
寫於二零二一年九月
作者自我簡介:一位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外科醫生,深信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