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傳媒報道DSE歷史科覆核成績「低分高grade」爭議(參考連結),質疑方的說法多有技術詞彙,考評局的回應屬官樣文章亦不好理解。事涉公開試評級制度,是萬千學子升學前途所繫,值得關注。筆者沒有消息沒有內幕,只是從傳媒報道的雙方說法中,嘗試推斷事發經過,疏理問題所在。

爭議:出現低分高grade

一名考生appeal,由5升呢至5**,當然歡天喜地。買卷一看,覆核後總分162,但補習老師另一考生得166分,卻只得5*。162分高grade過166分,完全違背常理直覺,補習老師於是公開事件。在考評局工作過15年、曾負責歷史科評核的楊穎宇也加入質疑,各大傳媒自然要跟進。

原因:報告分數與實際計分方法不同

現時DSE大部分科目都採用電腦改卷,以歷史科為例,每名閱卷員都不會批改整份試卷,而是只負責批改一題。考評局雖稱「不評論個別個案」,但按其回覆傳媒查詢內容推斷,該考生似乎是錯寫題號,閱卷員改卷時「未能有效評閱」,估計是未有報告異常情況,將答題交回另一題的閱卷員批改,而是直接給予零分了事。另一可能是,閱卷員曾經報告,但主事者卻視而不見不作為。

一般情況下,申請覆核的考生,試卷各題均會被重新批改,若總分較原本高,而又跨越更高等級門檻,便可升grade,機制簡單明白。可是,當覆核時才發現考生寫錯題號,考評局處理似乎便有所不同,會先評改涉及寫錯題號的題目,直接與其他題目的首次評改分數相加,若能跨越更高等級,便可不理會其他題目的覆核改卷結果,直接升grade。

按考評局說法推斷,涉事考生的情況,似乎是在加上寫錯題號一題的分數後,總分便跨越5**的分數門檻,但其他題目覆核時所獲分數卻較原來低,這些較低的分數都出現在覆核報告中,成為「覆核後總分」的一部分。可是,實際計算等級時,卻是用各題原來的分數,加上寫錯題號一題覆核批改的分數,覆核批改時其他題目的分數,根本就irrelevant。

問題1:報告方法不符實際

換言之,整個爭議的來源,就是考生「買卷」所獲的報告,表述分數的方式與實際情況完全脫節。即使最後其餘題目的分數,在其評級中根本irrelevant,局方卻仍然將覆核分數相加,得出一個與評級無關的「總分」。一般人看報告,很自然會理解覆核總分就是評級標準,引起考試評級錯誤甚至不公的誤會,完全是當局咎由自取。

問題2:閱卷多次犯錯

從考評局對覆核的處理可見,其政策方向是即使寫錯題號,仍然可獲得評分。既然是寫錯題號,首次批改的閱卷員和核卷員,自然是面對完全答非所問的答題。為何他沒有向當局報告這異常情況?如果他有的話,為何試題沒有交回適當的閱卷員批改?考評局有沒有就此向閱卷員提供指引?如果有的話,這些指引又有沒有得到貫徹落實?

問題3:原則混淆不清

更令人混淆的,是考評局強調已透過《考生手冊》等提醒考生「錯填或漏填試題編號的答案有可能不獲評閱」。按其處理覆核的方式,其原則似乎並非如此,而是會盡量評閱這些答案,否則該考生也不能升grade。然則,這個「有可能不獲評閱」,也是「有可能獲評閱」的意思嗎?是否獲評閱取決於甚麼?就是看你的運氣嗎?是看改卷老師的心情嗎?決定考生升學前途的公開試,能這樣兒戲嗎?

建議:老虎蟹都appeal

從來都知道,appeal就是一場「公我贏字你輸」的遊戲,覆核分數較高有機會升grade,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也不會降grade。這次爭議帶出的,只是在寫錯題號的情況下,考生會獲得多一重「優惠」,在重獲該題分數之餘,即使其他題目被扣分,也可以完全不影響評級。

去年DSE甲類及乙類科目,每科的覆核價格由187元至1,072元不等,對中產以至「冚家都係產」的家庭來說,當然可輕鬆說句「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但對於生活捉襟見肘的基層家庭來說,卻是一筆不大不小的負擔。歸根究底,香港教育,還是一場「有錢有著數」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