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人工智能之戰未開始已結束?斷定中國拋離美國或言之尚早
美軍首席軟件官辭職聲明引起爭議
近日,美國空軍前首席軟件官 Nicolas Chaillan 在社交網站 Linkedin 發表辭職感言道:「二十年內,美國和盟友將無機會再與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上競爭。」
事件掀起熱議,他其後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再強調「美國沒有機會在十五至二十年內與中國比拼,在我看來這場仗已經結束,是否需要一場戰爭已經是閒話休題」。這名前美國空軍高層甚至矢言,美國部分政府部門的網絡安全水平屬「幼稚園程度」,辛辣言論令不少華文媒體和評論視爲美國在人工智能上不敵中國的有力證據。
然而這場由辭職引發的軒然大波,問題不只在 Nicolas Chaillan 說了甚麼,更重要是它反映甚麼。中國人工智能真的注定要拋離美國嗎?
AI 開發美軍武器系統 節省逾百年時間
人工智能對普羅大衆而言仍是有點距離的流行用語。其實人工智能定義甚廣,小至模擬人類思考模式,大至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都屬人工智能。承上,比較人工智能發展,要視乎比較的是哪方面的人工智能。而這次 Nicolas Chaillan 負責的其中一個項目,是透過利用人工智能推進軟件開發,以加速美國軍事部署。
Nicolas Chaillan 在五角大樓主要負責 DevSecOps (Development, Security & Operation) 項目。簡而言之,DevSecOps 是在軟件開發開始便引入安全性考量。現在很多軟件都會有不定期的安全性更新,軍用軟件亦大同小異。最大分別卻是軍用軟件對安全方面要求極高,如果往往靠事後不斷推送更新,不但費時失事,更可能延誤戰略部署。因此 Nicolas Chaillan 在美國空軍的任務便是從一開始就將軟件安全性引進開發流程。由於安全性更新與程式開發事先同步進行,如此一來,一般需要三至十年的大型武器系統交付時間便得以大幅縮短。以美軍 F16 戰機為例,美軍只需 45 日便能爲 F16 戰機引入軟件 Kubernetes,效果相當於你的個人電腦不必苦等數年便更新至下一版本的操作系統。美國雲端原生計算基金會 (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 統計指,整體而言引進 DevSecOps 爲美軍省卻合共超過一百年的時間,數字可謂驚人。
而實際操作上,要做到軍用軟件開發過程每一環都兼顧安全性疑慮,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是關鍵。很多人對人工智能的興趣是在 Google Deepmind 研發的 Alpha Go 擊敗人類圍棋冠軍時開始。經此一役,不少人了解到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可透過預測及自我對弈不斷修正和進步。上述軍事軟件項目亦如出一轍,原理是透過人工智能在開發過程中不斷「從錯誤中學習」,使產品足以安全應用。
科技一日千里尤以軍事爲甚,這場軟件革命推動下,戰場上美國與對手的技術距離本應逐漸拉遠。既然進展良好,爲何 Nicolas Chaillan 要決定請辭甚至發表對美國人工智能未來如此悲觀的預測?
中國的「人工智能三部曲」
理由是其他方面不進則退。
早在 2017 年,中國國務院已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當中重點是計劃以三步走實現戰略目標。第一步是 2020 年實現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第二步是在 2025 年實現部分技術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第三步是人工智能理論、技術和應用總體達世界領先水平,目標時間是 2030 年。
Nicolas Chaillan 理應對這一切清楚不過,皆因過往他曾身處這場人工智能大戰的風眼。就在北京發表相關文件後翌年(2018),美國國防部隨即發佈《人工智能戰略綱要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ategy)》,Nicolas Chaillan 便是在這背景下成爲美國空軍首任首席軟件官。
他並沒具體透露中國在軍事技術上如何實際超越美國,但從連串聲明仍可得知,他的擔憂主要涉及兩方面,分別是中國的體制優勢和美國的制度不足。
首先,他認爲中國擁有龐大勞動人口的優勢,而且具備高速創新和試驗能力。美國國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員會 (National Security Commission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一份研究報告指,只有中國在資源、商業能力、提拔人才和創新生態方面能與美國匹敵。加上中國人口衆多,理論上可以提供更多數據用以發展人工智能。
此外,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使軍事和民用科技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兩者互相取用對方技術的機會大增。中國航展上,智能無人機成爲近年焦點所在。空軍研究院研究員指,面對戰爭智能化,中國正建立無人作戰力量。中國國防部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李曉成亦提到,演習會由實兵過渡至智能及虛實對抗演練,可見中國軍事改革智能化的野心正滲透軍隊不同層面。
與時競賽的 AI 發展 突顯美國價值觀困局
與此同時,一向以制度優勢自居的美國在 Nicolas Chaillan 眼中卻陷入令人尷尬的困局。
他指,美國政府部門落後的網絡安全水平及官僚主義、矽谷大型科技企業如 Google 的不合作、以至美國國內對人工智能倫理的辯論,通通都成爲世界第一大國逐漸失去主導地位的原因。
在網絡安全水平,美國部分政府部門科技落後一直爲人詬病。
去年,聯邦政府就發生過數據泄露事故,黑客入侵聯邦政府員工的 Office 365 電郵信箱,其後有知情人士向《路透社》揭密,指聯邦調查局發現黑客使用系統和工具與中國網絡間諜所用的雷同。2018 年,Google 內部有員工收集了近 3,100 個聯署,抗議公司參與五角大樓一項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影像改進無人機射擊目標的計劃,反對聲音不滿 Google 的業務捲入與戰爭相關的研究。到 2019 年,Google 正式宣佈不再與國防部就該計劃續約,並有消息指 Google 將制定道德標準以回應軍事合作相關爭議。美國國防創新委員會去年更提出「人工智能國防運用倫理原則」,當中包含「負責、公平、可追蹤、可靠及可控」五大原則,且同時適用於國防部的戰鬥及非戰鬥系統,意味國防部日後需要聽取專家意見、成立特定委員會、以至制定風險管理程序以履行標準。
種種跡象顯示,美國從政界到企業對人工智能參與軍事皆有保留。諷刺地,在人工智能發展上,美國互相制衡的傳統恰如中國軍民融合的反面。
人工智能發展 折射威權資本主義與自由民主制度之爭
華府並非意識不到危機潛伏。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 (National Security Commission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發表的報告指,中國有合理可能在十年內取代美國,領導人工智能創新,但報告同時強調中國模式不應成爲美國要走的方向。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 (Brookings Institution) 發表的文章認爲,競爭當前,美國更需要尋找另一種對待人工智能的方式,因其最終將折射出威權資本主義與自由民主制度之爭。因此 Nicolas Chaillan 請辭所揭示的,未必只是中美在人工智能科技上的差異,反而更是在決心捍衛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同時,對美國執行政策的制度信心崩潰。Nicolas Chaillan 曾表示,時間對人工智能及網絡安全攸關重要,可見美國重視制度的特質或導致與時競賽迎來障礙。
中國人工智能逾半涉監控
事實上,專家和輿論對美國軍事人工智能的實力,普遍並不十分悲觀。《彭博》一篇文章提到,即使中美看似在人工智能領域不相伯仲,例如在論文產量和引用次數上領先美國,亦不能忽略在次領域之間的比較﹕目前,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究論文有近三萬份,佔全球兩成八,比美國多出十個百分點,但微軟有份參與的一項統計指,來自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有超過一半與監控相關,主力研究人工智能電腦視覺的公司亦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支持。例如具中國大陸背景、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團隊有份參與的商湯科技,今年頭半年便有一半利潤由港府的智慧城市計劃貢獻。而早前被美國商務部納入《出口管制條例》實體清單的北京曠視科技,更有近六成半收益依賴中國地方政府。
另一方面,美國社會人工智能爭議持續的同時,各項計劃其實依然有所進展。以矽谷爲例,科技巨擘微軟今年初才與美國陸軍簽署一份價值 220 億美元的合約,目標是提供 12 萬件 HoloLens 擴充實境頭戴裝置及開發相應的雲端服務,供陸軍近距離作戰部隊使用。這項合作同樣面臨反對聲音,但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辯護稱,如果合作機構是由民主選舉產生,並捍衛個人自由,就不應對其科研有保留。
與此同時,美國的盟友亦嘗試在人工智能這個高端科技範疇上尋找一席之地。上月,英國政府發佈一項長達十年的計劃,希望躋身全球人工智能超級大國行列,具體措施除加大政府投資,亦包括促進國內研究人員協作及重新檢視英國擁有的運算能力和人工智能專利。值得一提的是,靠開發人工智能圍棋軟件 Alpha Go 成名的 DeepMind 正是在英國起家,目前總部仍設於倫敦。今年九月,美國、英國與澳洲組成的 AUKUS 聯盟除在較多人注視的建造核潛艇方面緊密合作,協議細節其實亦提到三國將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及網絡技術等重要防衛科技範疇上互相支持。
如果說美國對人工智能倫理原則及政府框架有所保留,那麼相應地,美國面對中國挑釁的不安感亦在發展人工智能須與時競賽的背景下與日俱增。
人工智能之戰未來仍有待觀察
經過連日爭議,事件主角 Nicolas Chaillan 日前澄清自己未曾說過美國已經落敗。他解釋自己意思是,如果現在美國還未甦醒過來,十五年後將無力與中國抗衡。
華盛頓智庫 Centre for Data Innovation 2019 年一項研究顯示,以 100 分爲滿分的話,估算美國在人工智能技術上仍以 44.2 分領先取得 32.3 分的中國,而歐盟就以 23.5 分緊隨其後。報告指,美國強項包括擁有孕育出更多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的投資土壤、在半導體及晶片發展保持領先、以及高質素的人才及研究。
兩年後的今日,在中國追趕的背景下,這些優勢尚餘多少?這段時間以來,美國對華禁令涵蓋華爲晶片、海思半導體以至海康威視等不同產業供應鏈。美國雙向的政策不僅是要加速美國自身人工智能發展,更在同時減緩潛在對手中國的步伐。例如美國國家人工智能委員會便建議華府採取多項措施,包括與放寬移民政策以便與中國爭奪人才,以及積極回應中國視勝出競爭爲數字遊戲,在專利申請方面重量不重質的做法。這些不同面向的措施,都勢必影響未來中美人工智能發展之爭。
在更積極的行動下,美國今年似乎在人工智能發展的路上看見曙光。衆議院外交委員會在七月通過《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力與參與法案 (Ensuring American Global Leadership and Engagement Act, EAGLE Act)》不久,民主共和兩黨議員最近又端出了《2021 全球科技標準領導法案 (Leadership in Global Tech Standards Act of 2021)》,目的顯而易見。
Nicolas Chaillan 的離任實際上不被視作完場時的哨子聲,卻更像完半場前的賽果分析。正如他時常在文章末端加上的標籤 #WakeupAmerica 所指一樣,美國如何覺醒,覺醒後下一步會怎樣走,都將在數年間決定人工智能之戰的下半場如何開展。
更貼切的形容可能是: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但這可能是開始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