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素材來源:NASA/Unsplash

十月中,一星期內兩個颱風吹襲香港。明明應該秋風起,卻迎來了夏日颱風,不禁令人切身感受到極端天氣。市民紛紛囤積食品,似是大難當前,叫貳叄書房憶起 Kathy Harrison 的《災難超前部署手冊》,像要為讀者做好下次颱風來襲時的預演。

人類過度發展,氣候危機有增無減,惡劣天氣恐怕愈來愈多。七份一書店@大南街(Earth x Farm)和七份一書店@東南樓(看腳下),分別推介 《明日的餐桌》和《人類時代》,探討人類不斷開發地球如何改造世界、影響生活。

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即使沒有人類開發帶來的影響,氣象萬千,天氣向來都難以預測。田園書屋帶來《預見未來的人》,訴說氣象預報發展的編年史;而解憂舊書店則以《看雲趣》引入輕鬆角色,邀請讀者觀天賞雲。

大雨造成水浸,狂風折斷樹枝。暴風過後,一片狼藉。序言書室也念及颱風下的樹木,說起樹木的故事,帶來香港文學生活館的新書《樹心邊 新蒲崗》,展現從人到物的關懷。

貳叄書房:Kathy Harrison《災難超前部署手冊:食物、照明、用水、環境、健康、安全、聯絡、社群,教你任何危難都能迎刃而解的40項應急技能!》

我想現代人已經在各方面都非常安全,至少沒有野獸來襲,奪取我們的生命。但是災難因為人類的過度發展,一次又一次的升級。儘管「執手尾」的能力和科技都提高,人命傷亡都無法完全避免。這本《災難超前部署手冊》製作相當精明而實用,為大家(我)提供一個即使遠離文明,都可以「人在野」生活的終極指引。另外,排版及設計也是一流的,將指引做得如此有趣易讀,製作團隊真係煞費苦心。

序言書室:《樹心邊 新蒲崗》

回顧昔日颱風肆虐之際,除有少數人冒險出海遇溺,或不幸被山泥塌方壓死外,最大的受害者是樹木。而其中一個種滿樹木,卻不為所留意的社區,就是新蒲崗。新蒲崗說大不大,卻包括有數字街道的工業區,和工業區以南的住宅區,這裡有建成逾大半個世紀的唐樓、工業大廈,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路邊老樹。它在五十年代開始沿衙前圍村東側發展,現位於彩虹、黃大仙、鑽石山、啟德等多個屋邨區域中間,每天不少人經過這裡,或上班、下班、或送貨、購物、或上學,放學。當中著名街道有爵祿街(有說取名自附近啟德機場飛機「著陸」諧音),如此古老,理應有很多值得發掘,或者書寫的物事。近日文學館出版的《樹心邊 新蒲崗》,邀請多名作家以新蒲崗社區的樹木為抒寫題才,以詩歌、短篇小說、散文的體裁,原文輔以英譯,希冀重現新蒲崗的生活面貌,或抒寫這裡的樹木。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關於地區樹木和生活面貌的文學紀錄。

七份一書店@大南街(Earth x Farm):余宛如《明日的餐桌》

十月的兩個颱風,難得地令活在香港的我們感受到氣候危機的威脅。一眾本地農夫首當其衝,初秋播下的種子、菜苗都被吹爛或浸壞。我們其實一直知道地球的健康岌岌可危,而氣候危機的加劇,終究會危及人類的糧食供應以至生存… …以「食」作為引子,讓我們看見氣候危機,重新想像應如何對應它。

「食」是最值得我們關注的議題之一了。食物工業每年排放達全球25%的溫室氣體,是氣候危機的一大推手。當今工業化與資本化的食物生產、全球化的食物貿易,都為我們帶來垂手可得的便利。然而,地球正為此付出龐大代價:土地掠奪、土壤流失、食物安全、剩食、崩潰的生態體系等問題逐漸浮現。

幸好,全球各地有許多人深明當今食物工業的惡,立志修補和革新我們的食物體系。在《明日的餐桌》中,作者花了八年走遍全球,訪問各地的廚師、小農、社會企業家、學生、社區等等,記錄他們數十年來的努力和實踐。像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機」、「在地」、「零浪費」、「公平質易」標籤背後,其實都有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不懈的堅持。

通過記錄世界各地的食物運動,《明日的餐桌》提出,「食」能成為一種正面行動,而我們能用「食」來共同修補、建構一個可持續的未來。若世界使你無力,誠邀你來閱讀此書,讓我們換個方法、換個心態,以每天的飲食來關心社會、改變世界。

七份一書店@東南樓(看腳下):黛安.艾克曼《人類時代》

歡迎大家來到「人類世」(Anthropocene),一個距離「寒武紀」或「侏羅紀」甚遠的時代,一個確立我們生而為人,既是環境的生物卻也是她的鑄造者的偉大時代。我們活在微微發燒的地球,活躍的經濟活動令海洋過熱而造成更多更強的風暴,我們便用親切如老朋友的名字如「獅子山」、「山竹」、「Sandy」、「Katrina」叫喚它們,使它們顯得易於駕馭。

艾克曼博士這本散文集用詩意的筆觸並旁徵博引記錄一幀幀專屬「人類世」帶點荒誕又極具創意的歷史圖像。例如Apps for Apes。有組織為了保育紅毛猩猩,讓牠們在保育中心玩iPad,使牠們不至悶慌、人類更易於驚歎牠們的高智商、更易於把牠們想成自己的兒子。又有科學家在狂風呼嘯、半年都在漆黑的南極搭建沒有昆蟲的溫室,利用水耕栽培和人工授粉種植菠菜和黃瓜。挪威的海岸有「碳牢」,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地穴;巴黎的工程師看準了人來人往的地鐵站,利用人群進出所產生的熱能轉換成鄰近公屋的地板下暖氣;又有建築師從白蟻丘取得靈感,在酷熱的津巴布韋首都興建高度節能的東門中心……

這些都是人類的鬼斧神工。從工業時代起短短二百多年,我們改變了我們棲居的地球、地表上的物種以及我們彼此。艾克曼博士寫這本書,並非要斥責人類的掠奪行為或者高傲地自稱為王,而是要全面擁抱「人類世」———— 提醒我們是沿襲了一條如何漫長的地質年代表前進到今天,作為奇蹟創造者、築夢人的我們,想要活在怎樣的世界?應該如何設計這人造的地球?

解憂舊書店:普瑞特‧平尼《看雲趣》

現在我們討論氣候不外乎是氣候暖化,天氣反常等環保議題,不過除了環保,自古以來,天氣在文學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開場白。而天象中,信相雲的形態變化是最多,最好寫的。這本《看雲趣》由自稱原本是科學白癡的作者,因從小愛看雲而去鑽研有關知識更創立「賞雲協會」與同好一同分享。打開書的首頁就是一張美麗動人的心形的雲照,書中以氣象學分類把雲的屬性分成十種,以詼諧幽默的語調,不但介紹各種科學原理和事實,更把古今東西與雲相關的文學、藝術、神話和趣聞等串聯起來,真是趣味十足。作者提醒大眾,雲是大氣的心情寫照,如同人的表情一樣可以解讀。「雲是屬於夢想家的」,自由自在千變萬化,大家看書時都會幻想如叮噹大雄那樣躺在雲上chill。

田園書屋: 彼得‧摩爾《預見未來的人》

本書副標題是:氣象預報先驅與天氣實驗。讓讀者理解一門科學誕生的艱辛過程,見證氣象學先驅試圖掌握天候的各種嘗試,還有夢想家為了實現預報的理想而與傳統觀念抗衡的歷史。

作者講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十九世紀以前,風暴等等的惡劣氣候常常影響著旺盛的海上貿易。但是,還沒有人想到可以預測氣象。當時甚至不知道雨雲和風速。這時,有一群醉心大氣的科學家開始致力於研究大氣。

其中也包括了小獵犬號的艦長費茲羅伊。作為一個常常得要和惡劣海相與氣候對抗的水手,他從皇家憲章號的船難獲得啟發,終其一生都在為確立氣象預報的機制而努力。然而,很多人對於這樣意圖「扮演上帝」的做法嗤之以鼻:一八五四年,一位英國國會議員提出不久後也許就能提前一天預知倫敦天氣的想法時,國會殿堂爆發哄然大笑。

那些大笑的議員們沒看到的是,費茲羅伊的系統加上累積的大量經驗,大大改進了海上討生活的漁民們以及貿易船艦的生活,讓他們得以避免風暴與巨浪的襲擊。這樣的預報系統也成為現今生活中氣象預報不可或缺的基礎。

但是,建立預報系統也不是僅憑一人之力就可以完成的事。在此之前,蒲福建立的風級表、霍華德對雲的分類都為氣象學打下發展的基礎。此外,還有格萊舍這位乘坐熱氣球的先驅——他曾經乘著熱氣球達到約10000公尺的高空中,只為了量測高空的溼度和溫度……

這是第一本詳述兩百年來氣象預報發展的編年史,由一位在倫敦市立大學教授寫作的八十後作者獨立完成,文筆流暢、數據扎實、內容生動,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