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不是一盤我們蝕得起的「生意」
新一份施政報告的其中一個最大關注點,莫過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只剩下半年任期之時,交出一份鴻圖大計 :「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項目發展面積達三百平方公里,佔香港總面績約百份之三十六,建議可居住人口達到二百萬人。行政長官表示,這個發展項目不但可提高房屋供應,更可達致與內地融合,做到「雙城三圈」,但發展規劃細節和預算開支全都欠奉。行政長官對發展計劃信心滿滿,她表示「依盤生意係一定賺錢」,一個「負責任政府應該擁抱依盤生意」。具體金額方面「未計過唔可以格硬作」,但她並不擔心香港的財政承擔能力,因為回香港歷史,所有發展項目都要洗錢,市民亦不應太短視只看現在,不放眼將來。姑勿論項目會否上馬或何時上馬,站在公眾健康這個立足點上,政府是否也要仔細研究,發展項目對空氣污染和公眾健保法構成的潛在風險?如此大規模的發展又能否對應於 2050 年達至碳中和的目標?
堅守 2050 碳中和目標
健康空氣行動 (Clean Air Network - CAN) 歡迎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特首會親自督導「氣候變化及碳中和督導委員會」及環境局即將成立新的「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以回應多年來各界指出政府部門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統籌不足的情況。如特首所言,市民不應太短視,那麼在改善空氣質素問題上,本會亦覺得政府應該要以同一套思維,即要有長遠目光解決長久以來本港的空氣污染問題。
「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預計可容納二百萬人口,回顧香港發展歷史,特別是新市填發展,均未能做到居民當區就業。換言之,市民要跨區返工應該是意料中事。要讓二百萬人口穿梭新發展區與其他地區連接,道路網的建設包括鐵路和高速公路是不可或缺。本會過去一直向大眾和政府指出,路邊空氣污染最大元元兇便是各種車輛排出的廢氣。百份之九十五的可吸入懸浮粒子10 (PM10) 和二氧化物 x (NOx) 排放以及百份之七十五的碳排放,都是由各種車輛釋出,當中包括專營公共交通工具。
盡快淘汰燃油商用車輛
於施政報告的環保政策中,本會歡迎環保局於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 提出新能源巴士、的士、渡輪的試驗計劃,但對政府仍然迥避提及核心問題表示失望-政府未有訂下有關商用車輛或公共交通在基礎建設、財務模式、營運模式上的具體發展目標或方向。
健康空氣行動建議當局盡早設立明確時間表,逐步淘汰燃油商用車輛。例如,英國最近更新禁售傳統燃油車輛的時間,由 2035 年進一步推前至 2030 年,涵蓋部分商用車輛,包括輕型貨車。至於燃油重型商用車輛,當地政府亦正研究取締的時間表。至於新加坡亦將於 2040 年或之前淘汰所有傳統燃油車輛,包括巴士。
在基礎建設上,本會建議當局亦應在各區公共運輸交匯處或巴士總站設立電動巴士等公共交通的專用充電位。至於車廠內的充電設施,各政府部門包括環境保護署、地政總署及機電工程署等亦應與業界加強協調,加快增撥土地或興建相關基建設施等,以鼓勵業界逐步將車隊全面轉為新能源車隊。
交通管理
比較政府於 2017 年公布之「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30+」, 2021 年版本明顯減少有關交通管理的篇幅。曾在 2017 年版本提及的「限制私家車增長率」、「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易行城市」等有助有效管理交通需求及路面資源的措施,未見在2021年新版本跟進。例如,在「易行城市」計劃下,運輸署於2017年年底展開,為期 30 個月的「提升香港易行度顧問研究」,結果至今仍未公布。由 2017 年至今,車輛數字增長及道路擠塞未見明顯改善,運輸佔全港總碳排放由 2017 年藍圖公布之 16% 增至 2019 年 18% ,對此表示失望。
「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賺與蝕,可能要等十幾廿年先知。但沒有長遠規劃解決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所以來的一連串影響,公眾健康就肯定蝕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