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攝影節其中一個衛星展覽,袁雅芝「全景樂園:重覆性行徑」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公共空間(圖左)及炮台山Mist Gallery(圖右)舉行。

與談嘉賓:劉清平(香港國際攝影節藝術總監)、袁雅芝(其中一位參與「衛星展覽」藝術家)

本屆香港國際攝影節不設主題展覽,改以數個場地放映影像,走類似電影節形式。一直關心攝影(節)的朋友,不禁有兩個疑問:一、為甚麼照片會跟錄像或電影「看齊」?二、自由定價定時定候購買進場的觀看經驗,怎樣改變我們觀看影像的經驗?

電影,有其相對固定敘事模式與製作方法,並發展成為工業;錄像(video)最初是相對於電視(commercial television)的概念,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可與「藝術家電影」(artist’s film)一詞互換。藝術家視錄像為一種媒介,關注影像、聲音與時間三個主要元素。當它放在視覺藝術或畫廊展示語境下,則和流動影像(moving image)相通,可以是多頻道播放,或結合其他展示形式,不拘泥於「坐定定觀賞」的單向模式。影像(image)字義較闊,可以指我們腦中的畫面或概念,或在屏幕上顯示的東西;而相片(photo)就實實在在用相機捕光捉影的結果。

如此倒帶式回看攝影,就是今屆攝影節策劃的初心,以攝影師為本。電影攝影師拍下的電影製作角度,跟導演或攝錄師的不同。以影像為核心去構想一段影片,可以由單張相片連續播放而成,如日本攝影師岡原功祐作品《藍逸事》。紀錄光影的攝影概念或不同攝影機操作原理,又可以怎樣改變影片製作與模樣?或單純地以攝影師目光觀看影像,出來的畫面會有甚麼特質?為其一個半月的攝影節上周開始,放映場次剛剛推出,大家可以度期訂票觀看,再仔細思考。

「衛星展」共逾二十多個,遍佈中、上環、灣仔、筲箕灣、油尖旺、深水埗、葵涌、土瓜灣、石硤尾、觀塘及大埔各處。衛星展以公開徵集形式甄選,容納更多對攝影及影像不同想像的計劃。攝影節籌辦單位除了物色場地,跟進展覽安排外,還安排導師跟獲選藝術家會面;從創作概念、展示形式到實際執行,提供適切協助。劉清平在節目中說,拓展新場地時有很多解說工作,要跟場地好好溝通。香港社會情境跟台灣或日本不同,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店舖面對高昂經營成本與租金壓力下,不一定有空間容讓生意以外的事情發生。

袁雅芝其中一張展出攝影作品《全景樂園:重覆性行徑 III》,Hahnemühle photo rag baryta,31 cm x 21 cm,2021。

影像散落於城市人生活之中,你我均「一機在手」。如果你想一邊享受攝影節提供的文藝生活,一邊渡過悠閒周末,不妨跟隨音樂人許敖山及詩人飲江,為攝影節錄製的聲音導航(audio guide),以另一種步伐影述我城。

 

想聽劉清平親身講解策劃想法,及其中一位參展藝術家袁雅芝的「全景樂園:重覆性行徑」展覽詳情,可至新城網站重溫節目:

第一節:http://www.metroradio.com.hk/997/Program/ProgramDetail.aspx?ProgramID=bce5e512-b04f-4efd-83cf-a688e6883ef2

第二節:http://www.metroradio.com.hk/997/Program/ProgramDetail.aspx?ProgramID=bce5e512-b04f-4efd-83cf-a688e6883ef2

 

香港國際攝影節網站 https://hkipf.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