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中國被指測試「高超音速道彈」為何震驚美國? 背後目的是甚麼?
《金融時報》16 日報道,中國早前測試一種具備核能力的「高超音速導彈 (hypersonic missile)」(中國否認,稱是航天器)。報道提到一些技術,例如導彈環繞全球才飛向目標。這些技術不容易懂,有網友還笑稱中國多餘,質疑為何導彈要轉個圈先落地,又不是體操。
然而美國並不視今次測試「多餘」。反之,消息可謂「震驚」美國政界。連裁軍大使 Robert Wood 都說﹕「我們真的不懂怎樣抵擋這種技術。」(雖然他說,中國和俄國也不懂。)
為何這支導彈這麼強?中國這次測試,背後又有何目的?
(按﹕由於中國稱測試的是航天器,本文分析純粹假設《金融時報》報道正確。事實上,官媒《環球時報》亦就《金融時報》報道發表長篇評論文章,文中有頗長篇幅引述報道內容,評論中美軍事競爭。)
中國測試的導彈有多強?
要講新技術的強,先要講舊技術的弱。
傳統洲際導彈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s, ICBMS) 的缺陷是,其飛行軌道基本呈拋物線,很容易預測。假設中國向美國射 ICBM,它一定要飛過北極,屆時就會被美加在北極的雷達發現。發現了,就有可能被導彈防禦系統攔截。
然而今次中國測試高超音速導彈,使用了兩種技術。軌道武器 (orbital weapons) 及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 (hypersonic glide vehicles, HGV)。
軌道武器的意思是,將導彈射向太空軌道,再落下返回地球。這讓導彈不必再經 ICBM 的必然路徑,例如可繞過南極抵達美國,令導彈防禦系統防不勝防。
而裝設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則可幫助導彈滑翔得更遠、以更低高度飛行。更重要的是,滑翔飛行器可令導彈在飛行中改變方向。加上其超過音速 5 倍的速度(每小時約 6,200 公里),高超音速導彈非常難追蹤和破壞。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Carnegie Endowment) 專家趙通指,中國似乎是世界上首個軍事上將這兩種技術結合的國家。
中國 2014 年已研高超音速武器
雖然今次中國的測試引起關注,但其實中國研製超音速武器不是新聞。早在 2014 年,美國已探測到中國測試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中國國防部亦證實這消息。2014 年起,中國已測試其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名為 DF-ZF)最少 9 次。外人不知中國的研發現時處於甚麼階段,但普遍認為已可用來實戰,2019 年亮相的「東風-17」導彈就使用了高超音速技術。
此外,除中國外,美、俄亦有開發高超音速武器。俄羅斯曾於今年 7 月進行測試。美國已發展到計劃在所有驅逐艦上裝設這種武器。北韓其實上月亦聲稱有測試高超音速導彈,但與中國相比,沒太多人理會。據現時消息,全球估計約 8 個國家正在研發超音速武器。
然而,今次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測試,是首次在飛向目標前先環繞地球飛行。其技術進展,仍讓美國驚訝。《金融時報》引述的一名消息人士說﹕「我們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得到。」
若突破導彈防禦系統 可增添外交牙力
不一定。
約半世紀前,美俄之間能夠軍事制衡,原因之一是雙方都擁配備核子彈頭的 ICBM,雙方都承受不了它們直接打在國土上。有見及此,雙方都有意發展導彈防禦系統。因為,誰的核彈能射到對方國土,又能夠把對方的核彈擋下,誰就是王。
但雙方亦終於意識到導彈防禦系統可帶來惡性軍事競賽。1972 年,美俄簽訂《反彈道飛彈條約》,簡單而言即限制雙方設立完整的彈道飛彈防禦網。
然而 2002 年,美國退出《條約》,投注大量資源發展導彈防禦系統。美國的說法是,這系統是用來防禦北韓及伊朗等「流氓國家 (rogue state)」,而非針對中俄,中國不服,也無可奈何。
一日美國有導彈防禦系統,一日她就佔龐大軍事優勢。
而若中國能夠發展技術,繞過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那在軍事制衡上將獲大利。今日,亞太特別是台海局勢緊張,中美及其盟友用軍艦與軍演互相威嚇。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試驗,無疑為中國軍事外交增添牙力。
專家指測試失敗 美國仍然憂慮
倒也不是。許多論者指出今次測試仍有問題。最明顯的是它打不中目標,僅擊中標靶 38 公里外地方。軍事專家周晨鳴說﹕「它的影響力是被誇大了,因為實驗的結果失敗得令人無法接受。」他續指,這種發射測試的誤差多僅為數百米,與 38 公里相比,不知差多少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專家趙通說﹕「... 它距離可實際應用,可能仍有一段距離。」
美國之所以震驚,不是因為中國的軍事威脅已經出現,而是今次測試反映中國正在進逼。美國軍費素來冠全球,軍事力量也是全球之首。對美國而言,任何可能出現的威脅都要警剔。
《華爾街日報》的社論寫道﹕「...下次主要戰爭不會再與過去同樣。二戰幾乎沒有傷害美國國土,但下次衝突會涉及網路攻擊、高超音速導彈、AI 無人機,這些都能遠距離為美國帶來危險。固守不出將不再有效。」
共和黨國會議員 Mike Gallagher 警告,若華府繼續現時方針,將於十年內在新冷戰敗於中國。
環時﹕美國擁全球軍事霸權 台海南海寸步不讓
如早前報道,外交部已否認「高超音速導彈」是「導彈」,稱是「航天器」。
官媒《環球時報》卻慷慨地,在事先聲明「討論《金融時報》報道的可信性無意義」之下,寫了一篇長文評論中美軍事競爭,頗為明確表達了中國意圖。
文章強調,中國無意與美國進行「核子軍備競賽」,但中國一定會發展其核子威懾力,以確保美國無法以核武在關鍵時刻「勒索中國」。雖然中國稱測試的是航天器,但文章意外地坦白﹕「透過各種新導彈,中國核彈無疑可加快獲得更高生還率與穿透能力」,而「這種發展確保任何國家都不會用核武解決地區問題」。
問題是,哪個關鍵時刻、甚麼地區問題?
文章續指,中美軍事力量會循這套模式發展﹕
「美國整體軍事優勢能夠維持。其空軍、海軍有更高質素,其全球動員力與彈射能力亦非中國能比擬。現時,中國在軍事上無意挑戰美國主導地位,美國不應擔心失去其軍事霸權。」
「然而,中國的軍事發展,會集中在台灣海峽及南中國海。由於地理位置接近,以及中國持續增強關注,在這些地方,中國難免超越美國軍事力量。...美國在全球有傳統軍事優勢,但不能保證在這些地區有同等優勢。」
言下之意相當清楚﹕中國著眼點,仍是在周邊的台海和南海。這竟讓我們回到近期輿論十分關注的中台開戰問題。
雖然高超音速導彈繞整個地球牽制美國,但中國念茲在茲的真正目標,可能仍然在她身邊﹕台海與南海。
台灣對此又有多大掌握呢?我們暫時仍無法知道。但台灣國防部發言人史順文就「高超音速導彈」一事指,對解放軍軍備及能力發展,台方會嚴密掌握,並研擬對應策略;而藍營立委曾銘宗問,「戰爭離我們很遠,還是很近?」,行政院院長蘇貞昌答﹕「我們一直以備戰來止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