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政府擬建 1,220 公頃濕地保育公園 WWF:謹慎支持、憂有保育缺口
特首林鄭月娥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大計,包括在南生圍、三寶樹及蠔殼圍建設合共 1220 公頃的濕地保育公園,細節暫未公佈。在附近營運米埔濕地的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表示,對計劃「謹慎支持」,期望政府可盡快交代營運細節及收地方案等,又憂慮目前的地圖規劃有保育缺口。政府回覆查詢時指,公園範圍、管理模式及時間表仍待研究後敲定。
攀上蠔殼圍馬草壟警崗附近的小山丘,遠方是福田寶瑞區,眼前則是廣闊的漁塘景色,片片漁塘由小路分隔,中間夾雜淺水沼澤,偶爾有幾隻白色的鷺鳥飛過,好不寫意。這一大片土地,將納入蠔殼圍擬建造 300 公頃的濕地保育公園,WWF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政策高級經理劉兆強(Tobi)介紹說,由於此處的沼澤、漁塘多是淡水,能夠吸引鸕鶿等水鳥前來覓食,亦曾發現近危的歐亞水獺蹤跡。
從蠔殼圍往西走,落馬洲管制站以西,則屬三寶樹保育公園的備擬範圍。漁戶陳國新與妻子在此處租借了三個漁塘,主要養烏頭、大頭及鯇魚,平日會划小艇,用嘉頓麵包、公仔麵餵魚。他們會在春天下魚苗,三個合共 2 公頃的漁塘可養大約 2.2 萬條魚,至冬季就可「刮魚」收取魚獲。水塘的水位會在「刮魚」時降低,正好至鳥類的「腳眼」位置,吸引水鳥來「尋寶」,捕捉雜魚。
陳國新說,此處屬「淡水底」,水質較天水圍的好,80、90 年代全盛期年收入有 30 多萬,但如今要與供應商「夾期」供魚,收入相對不穩定。不過,即使政府收地建設濕地公園,他仍然希望繼續在此處養魚,解釋說自己在三寶樹養魚已經 36 年,「如果冇得養魚,即係焗我退休姐」。Tobi 補充,三個保育公園範圍內的漁塘,佔本地淡水魚 95 % 的供應,而漁戶亦對維護生態多樣性十分重要,希望政府建設保育公園之餘,亦容許原有的漁戶繼續營運。
南生圍:雀島「睡房」
鳥兒等在蠔殼圍、三寶樹飲飽食醉後,或會向西南飛,飛到港人熟悉的南生圍。這裡除了是大家的「打卡勝地」,原來也是雀鳥的「睡房」,像黃葦鳽可藏身蘆葦床、鸕鶿就在樹林間休息,晚上還有點點螢火蟲作伴。
南生圍的「婚紗橋」是許多人不得不去的打卡點,但就未必留意到旁邊的廢棄水閘。 Tobi 說,類似的水閘在附近有許多,過去可「閘住」蝦苗、魚苗,待長大後收獲;同時可以控制水位高低,讓不同體型的鳥類在水中覓食,「大啲嘅雀可能要深啲嘅水,佢先有安全感,細啲嘅雀需要嘅水又少啲」。WWF 曾在米埔的基圍覓得 389 種鳥類,物種甚至比淡水沼澤、漁塘更為豐富,但 Tobi 認為最重要仍是要保留生境多樣性,建議可以政府可修復水閘、重建基圍,並以「北漁塘、南基圍」的模式營運濕地保育公園。
對於政府提出逾千公頃的濕地公園計劃,Tobi 稱,WWF 的立場是審慎支持,一方面喜見政府有保育濕地的想法,但亦有疑慮,包括未來的營運模式會否限制遊人數目、會否讓環團及漁民參與,收地是由政府主導,抑或土地持有人主動交回等。
他亦留意到,政府目前披露的地圖劃界似乎較為粗疏,比如將原屬濕地保育區、近落馬洲管制站的土地未納入備擬保育範圍,擔心成為保育缺口;反而屬住宅的錦滙花園範圍有納入保育,形容地圖「好似小畫家畫咁」。《立場》以 google 地圖估算,該幅土地約 7 公頃,現為空置草地。
《施政報告》同時提出發展濕地緩衝區,他認為在濕地公園對面「起樓」的情況已經發生,對濕地而言非常危險,舉例說即使是低密度住宅,同樣會有光害問題。他續指,最初設有濕地緩衝區,就是期望保護區界外的地方就要保育,重申 WWF 不願意見到發展濕地緩衝區。
環保署、創新辦:保育公園範圍、管理模式、時間表仍待研究
環境保護署及負責北部都會區計劃的創新辦回覆查詢時表示,政府須進行策略性研究,評估相關地點的生態狀況及實際情況,以敲定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的土地範圍和管理模式、收地可能涉及的財政支出及落實安排的時間表等。
至於現有漁戶的營運方面,環境保護署指,政府相關部門會與養魚戶溝通和合作,以繼續支持養魚業,包括鼓勵養魚戶進行生態友善的魚塘運作,讓野生動物可在魚塘覓食,維持魚塘濕地的生態價值。
環保署續指,《發展策略》建議政府在發展北部都會區的同時,亦會加強保育后海灣的重要濕地,有關策略已考慮了對遷徙水鳥的影響,亦會維持飛鳥廊道,以免影響水鳥的遷徙;其他的發展項目亦會按需要根據現行機制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評估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及所需的環境緩解措施。
另外,《發展策略》提出收地建設濕地保育公園,兩日後則提出「新自然保育政策的優化方案」,同樣涵蓋「拉姆薩爾濕地」及其餘的后海灣濕地,指土地業權人「可以」選擇把需要保育的土地交還政府。被問到政府會主動收地,抑或由業權人交地建設保育公園,環保署僅表示,《發展策略》的保育措施主要涵蓋新界北部的地點,與「新自然保育政策的優化方案」涵蓋的地點並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