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的異鄉人在港求生記 —「同理.行」免遣返聲請者體驗活動回顧
你能想像生活在香港,卻不能工作、不能出國,每日只靠 40 港元的超市食物券解決三餐?你能想像居住環境惡劣,連衛生紙、洗髮水和牙刷等日用品都要靠非政府組織提供,還有可能隨時停止發放嗎?這些我們難以想像和感受的生活難題,卻是免遣返聲請者(non-refoulement claimants)在香港的「日常」。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今年 8 月舉辦了【同理.行 — 多元社群人權體驗日】,讓本地學生體驗不同社群在香港生活的處境。其中,免遣返聲請者小組上午在香港非洲中心(Africa Center Hong Kong)的安排下,由前免遣返聲請者 Joel 帶領遊歷重慶大廈,並聆聽他分享初來香港、在重慶大廈的足跡和生活點滴。
重慶大廈,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是個奇特而神秘的地方,除了偶然來吃咖喱,平日不會特別想走進去,甚至很多人對重慶大廈會有治安不好、龍蛇混雜的各種負面聯想。但其實,很多少數族裔、免遣返聲請者都喜歡在重慶大廈聚居和活動,因為在重慶大廈之外,他們很難吃到比較地道的家鄉菜,又或者買到家鄉的各種日用品。Joel 在導賞時便分享,他曾經到外面的本地理髮店剪頭髮,但因為髮型師不熟悉他家鄉的文化,竟然將他一頭留了很久的長髮剪掉!
40 元買三餐 — 味道/營養 VS 飽肚的抉擇
參加者當日除了走訪重慶大廈各式店舖,亦要試着模擬一個免遣返聲請者如何只用 40 港元,在百佳「格價」買到足夠一個成年人三餐果腹的食物。很多參加者最終選了便宜但營養價值低的麵包、罐頭和果汁,有同學表示無法忍受每餐以麵包充飢,想買味道較好的麵包卻又不捨得;亦有同學結賬時才發現弄錯某件貨品的價錢,只能在收銀處將貨品退回,非常尷尬。
你可能會問,為甚麼是一日 40 港元?其實香港政府會向免遣返聲請者發放有限的生活補助,例如每個成年人每月可獲 1,500 港元的房屋津貼,但津貼不會直接給免遣返聲請者,而是會給業主;除了約 300 港元的水電雜費補貼,政府還會以超市食物券的形式,向每個成年人發放每月 1,200 港元的食物津貼,亦即每日只有 40 港元。
除此之外,要使用政府的食物券有非常多限制,例如必須到指定的超級市場便用、嚴禁購買藥物、酒和護理用品等非食品、不可以兌換成現金等,所以免遣返聲請者往往很難買到足夠、有營養和合符他們口味的食物。另外,免遣返聲請者必須靠政府委託的非政府組織提供衛生紙、洗髮水和牙刷等日用品,過去亦曾有負責組織無故停止發放日用品長達四個月,影響超過一萬名免遣返聲請者。
真是「假難民」?組織創辦人遭政府綁架 輾轉流亡香港
社會大眾和媒體常批評免遣返聲請者是「假難民」,浪費政府公帑,甚至要求政府將他們全部遣返。你又可曾想過,為甚麼這些人要長途跋涉,輾轉來到香港並展開漫長繁瑣的審批程序,而往往需要花上多年等待。到底是甚麼原因,令他們寧願賠上多年的人生,都不希望被遣返原國?上午的體驗活動結束後,參加者得以在下午的「真人圖書館」環節與香港非洲中心的創辦人 Innocent Mutanga 對談,了解作為前免遣返聲請者的他在家鄉經歷了甚麼,後來又為甚麼創立了香港非洲中心,矢志為其他免遣返聲請的同路人提供服務及協助。
Innocent 來自非洲國家津巴布韋,出生於警察世家,長大後卻成為當地反政府黨派的一份子,熱衷政治,敢於發聲,卻也因此惹來打壓和迫害。在當地選舉前夕,Innocent 遭到政府綁架,幸好他從小就以手扣作玩具,懂得解鎖的技巧,最終僥倖從綁架者的後車廂成功逃脫,逃到鄰國後再搭飛機來到香港。這些聽起來只會出現在電影中的戲劇性情節,卻是 Innocent 前半生的真實經歷。
Innocent 的經歷亦非個別事件,帶領重慶大廈導賞團的 Joel 亦同樣是來自津巴布韋的前免遣返聲請者。他在家鄉原本經商,亦不時批評時政。某天,幾名軍人突然闖進 Joel 的家,大肆破壞和縱火,當時 Joel 的家人都在屋內。那次事件令 Joel 深知留在津巴布韋難保人身安全,於是輾轉逃亡來到香港。
無人知道自己下一刻會否成為難民
Innocent 和 Joel 的經歷也許曲折離奇,身處香港的我們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亦應該能同理他們被迫離鄉別井,來到全然陌生的異國尋求安身之所的心情。由於香港法例禁止免遣返聲請者從事任何性質的工作(包括無酬的義工),他們被迫在公共資源極為不足,又不能自力更生的情況下,勉強在物價高昂的香港生存下去,處境之艱難可想而知。
願我們都能減少歧視和偏見,與免遣返聲請者社群「互相看見」,在未來繼續與他們同行。
原刊於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