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來源:Tam Wai @ Unsplash

【文:黃家勇(創行香港(Enactus Hong Kong)首席顧問)】

疫情肆虐全球快兩年了,為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信每個香港人都有切身的體會:每天出門都不能忘記戴口罩,舉辦大型實體活動困難重重,連香港人最熱衷的旅行也成為了奢侈。面對面的互動被迫轉移到虛擬世界,大家由一開始的不習慣,到現在慢慢接受這是一種新常態。在個人層面上固然諸多不便,同樣地,各行各業都在疫情的影響下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可想而知,很多社會問題都因而浮現甚至惡化,對本來身處困境的弱勢社群來說,更是彷徨無助。在這個大環境下,社會創新比起以前遇到更多的挑戰,同時也身負重任,在面對前所未見的難關時,我們更需要以嶄新的角度去審視社會議題。

社會創新,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認為,要提出前無古人的主意才可稱得上「創新」。可是世界偌大,一些好的想法可能已經被不少人討論過或者實行過了。筆者曾經在不同的社創比賽擔任過評判,甄選準則往往有其中一項是「原創性」。實際上,這項準則並不是用來測試參賽者的,而是視乎評審們的見識和眼界 — 如果他們曾經聽過類似的主意,那就算不上是原創了。筆者卻認為,在疫情下,或許「創新」的定義可以更闊更廣。即使是同一個主意,也可以用新的方法去執行,去服務新的一群受眾。參考既有的做法加以改良,因時制宜,其實也可稱得上為社會創新。

社會創新,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

無力感,或許是大時代下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感受,尤其是投身社會服務的人。不論是社會動盪,還是天災人禍,人們總會察覺自身的渺小,似乎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無法抵抗命運的巨輪。不過,常言道有危亦有機,正正因為大家正在共同面對逆境,也許比起以前更能喚起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也更容易有一種共患難的情誼。在一開始面對疫情時,香港人很快便發揮了整合資源的力量,除了政府和商界之外,亦有不少民間自發的團體各出一分力,同時也互相協助產生協同效應,在風雨中送上溫暖。因此,社會創新實在有賴多方合作,才能一起對抗愈趨複雜的社會問題。

每年在 11 月舉辦的社企民間高峰會,今年的主題正正是「組合重塑 再生未來」,活動內容大多圍繞著連繫彼此的重要性。大會邀請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範疇的社創人士一起討論,在新時代中大家如何互助互勉,共同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疫情下部分環節設有免費網上直播,令公眾亦可以參與其中,期望能夠啟發更多的思考。縱然世界紛亂,走在社會創新的路上絕對不容易,但筆者亦希望寄語大家,要相信還有眾多同路人的支持和陪伴,為求讓世界美好一點點,也是值得堅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