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塔哥尼亞鼠龍生活意想圖。 Credit: Jorge Gonzalez

自 2002 年起,阿根廷 Egidio Feruglio 古生物博物館考古學家 Diego Pol 於巴塔哥尼亞的一個侏羅紀遺址進行挖掘工作,並曾發現 100 多隻恐龍蛋化石和 80 隻巴塔哥尼亞鼠龍 (Mussaurus patagonicus) 的骸骨,其年齡從剛孵化到成年不等。

最新刊於《科學報告》的研究指,這些發現均指向巴塔哥尼亞鼠龍早在 1.92 億年前就成群結隊地生活,是有紀錄以來恐龍群居生活的最古老證據,同時表明恐龍表現出複雜的社會行為,比過往認為的早 4,000 萬年。遺址的化石亦顯示出巴塔哥尼亞鼠龍群族會成群活動。

團隊於巴塔哥尼亞南部的拉古納科羅拉多地質層 (Laguna Colorada Formation) 發現該個約 1 平方公里的遺址,該地層以發現巴塔哥尼亞鼠龍化石而聞名。是次發現的蛋與骸骨化石包括來自 6 個不同生命階段包括胚胎到成年的巴塔哥尼亞鼠龍。

之前的研究表明,巴塔哥尼亞鼠龍產下的蛋具有柔軟的皮質外殼,並且可能在嬰兒時期已懂得四肢行走, 1 歲後不久就可以雙足行走。現時團隊指有足夠證據表明這種食草性長頸蜥腳類 (sauropodomorph) 是群居性的。

團隊假設,當蜥腳類恐龍從小型品種過渡到巨型恐龍時,群居生活就開始出現。在2.52–2.01 億年前三疊紀時期大部分時間裡,恐龍都很小最多只有現代馬匹大小,但團隊指出在 2.27–2.08 億年前,蜥腳類體型變大但仍然產下細小的蛋。以巴塔哥尼亞鼠龍為例,嬰兒從雞一樣大的蛋出生,成年後卻可長到約 1.5 噸,相當於河馬的重量。

團隊發現的巴塔哥尼亞鼠龍蛋。 Credit: Diego Pol

換言之,巴塔哥尼亞鼠龍必須在短短幾年內長至龐大體型,期間需要吃很多東西,但本身無足夠體型來保護自己,幼兒期間是相對脆弱,因此群居可以保護自己。

在遺址中,團隊發現有成堆成簇的恐龍蛋,是成年雄或雌性巴塔哥尼亞鼠龍挖洞供雌性作為巢穴的線索。Pol 指出,每個巢穴有 8 到 30 隻蛋,其中 5 個巢穴的 X 光電腦斷層掃描映像顯示,這些蛋被排列成 2–3 層,當中的胚胎已發展出骨骼。他指出,大量的蛋表明當地是巴塔哥尼亞鼠龍繁殖地。

該地點還有其他處於不同生命階段的巴塔哥尼亞鼠龍,包括一組 11 隻 1 歲以下的幼龍、 2 隻被發現在一起的成年巴塔哥尼亞鼠龍和 9 隻接近成熟的巴塔哥尼亞鼠龍。 Pol 認為,這顯示巴塔哥尼亞鼠龍會成群生活,且不同年齡的恐龍往往也會聚居。

團隊指出,這批巴塔哥尼亞鼠龍可能因乾旱死亡,因為該地氣候會有季節性變化,而土層亦有乾旱特徵;許多化石都是躺著,很大機會是因為牠們在休息時死去,然後被大風吹至的灰塵覆蓋。

來源:
Live Science, Jurassic graveyard reveals oldest evidence that dinosaurs traveled in herds, 21 October 2021

報告:
Pol, D., Mancuso, A.C., Smith, R.M.H. & et al. (2021). Earliest evidence of herd-living and age segregation amongst dinosaurs. Sci Rep 11, 20023 (2021). doi: 10.1038/s41598-021-99176-1

文/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