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救贖的公路旅程 — 同志電影《邂逅愛之夏》影後感
【撰文:Coco;編輯:Emily、Beth】
被拋棄、頓失生活重心,精神繃緊、不苟言笑的他,在猶豫不決下踏上未知的旅程,邂逅改變他人生的那個他。他率性開朗,不按常理出牌,透過簡單的破冰遊戲逐漸攻破他的防備。無名字的森林、恬靜的湖泊、延綿的國道,原本陌生的二人在破舊的 Audi 私家車上穿越歐洲大陸,譜出一段平淡又浪漫的愛情故事。
心境隨風景轉換
戲中最令人陶醉的情節,要數上自由奔放的他如何慢慢把生趣注入主角的生命中。撒個小謊哄他停下來一起游泳、在小餐館為不諳外語的他亂點一通、闖進他人的婚禮在舞池流連忘返。看著他逐漸對眼前的陌生人放下戒備,開始享受遊程,再藉著他獲得前往目的地的勇氣,解開一直纏繞在心頭的死結,作為 Audi 上第三個乘客,窗外的風景由高速公路轉換至鄉間小徑之際,觀眾的心境輕易與他一起豁然開朗。
私密小品 不賣慘情
《邂逅愛之夏》特別之處是不刻意放大戲中同性戀的元素,擺脫同性戀故事「賣慘情」、要衝破世俗框框、聚焦人與社會矛盾的刻板套路,而是從個人、私密的感情出發,作為純粹、真摯的愛情小品紀錄二人的小故事。同樣的橋段,其實也可以套用在描繪異性戀的愛情故事上,不過是主角碰巧是同性戀者。這個決定也許某程度上反映了部份西方國方對不同性取向的開放態度,而對讀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傳遞了 barrier-free 的理念,打破「我們」與「他們」的隔閡。
超越標籤的愛情故事
人以標籤、分類來理解世界的萬事萬物和身邊的人,但很少人可以在理解之後,超越標籤、分類,不帶特殊眼光去待人處事。同性戀者與其他人無異,不過是性向的不同,為甚麼影視作品講述他們的故事時,就仿佛一定要聚焦矛盾、衝突的角度?筆者不是說這些故事沒有存在的價值,這些故事當然有其記錄歷史、揭示時弊、教育大眾的功能,而這些作品亦能向大眾反映部份同性戀者承受的掙札與經歷。
筆者提出的只是,嚴肅的故事要有嚴肅的 representation,平凡的故事也值得有平凡的 representaion。尤其在新的時代,更多同性戀者有的經歷,只是與旁人無異的平淡、純樸的愛情故事,若要增加同性戀者在影視作品中的 representation,使所謂的主流媒體更多元化,就需要一些與本作同類型的、平淡、簡單的同性愛情故事,把同性戀的「他們」與異性戀的「我們」的隔閡、區分抹掉。說到底,任何類型的愛情故事,本質上都離不開最純粹的愛與慾吧。
尋找答案之路
要稍為挑剔的是,電影的中文譯名《邂逅愛之夏》忽略了英文名稱 The Man with the Answers 中的巧思,趣味欠奉。英文原名除了指他與他一個貫穿整套電影的破冰遊戲外,其實也可以指男主角在影片結尾的成長,暗示他由一開始的迷惘、失重,到到達目的地時,試圖找到心中問題的答案。若能保留戲名中的心思,或可令電影的完整度提升。
原刊於《G 點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