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新施政報告是否符合綠色和公義的經濟復甦議程?
【文/李育成(低碳想創坊研究員)】
香港特區政府剛剛公布了 2021 年度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市民都關注政府應對新冠疫情後的各種經濟復甦措施,而千呼萬喚的 2050 年氣候行動藍圖也終於公布。事實上,新冠疫情為全球各地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香港也不例外。儘管疫情的緩和有助經濟回暖,今年首兩季度的本地生產總值數據比去年疫情初期反彈超過 7% 。但是,到底施政報告所提出的經濟復甦措施,是傳統的經濟復甦,還是綠色復甦呢?
縱觀全球新冠疫情一度擾亂了全球生產和物流系統,去年上半年的碳排放也曾經下跌,但下半年便拾級回升,大致回復到原來疫情前的排放水平。因此,全球氣候變化的危機,並沒有因為新冠疫情而緩和。相反,全球各國對應疫情,花費數以萬億元的代價推動各種復甦措施,暫時卻只有 2% 是用於潔淨能源,其餘的可再生能源投資仍未兌現承諾。施政報告指出,「未來十五至二十年,政府將投放約 2,400 億元,推行各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其實平均折算下來,以本年度特區政府七千多億港元財政支出,也只是每年預算開支的約百分之二,顯然不足夠。國際能源機構警告,假如各國仍然繼續投資化石燃料,不兌現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預測 2023 年全球碳排放將會達到新的高峰。
綠色復甦既非傳統經濟復甦,也非各自為政的環保措施
此外,香港作為 C40 城市氣候領導聯盟的其中一個始創成員,有份參與制定和同意 C40 城市首長綠色和公義復甦議程的六大原則,而最首要的是所有的經濟復甦措施都應該是綠色的。但是,施政報告重點提及北部都會區等大型基建項目的發展,明日大嶼發展項目仍然在進行中,比較之下,關於環保和碳中和顯然只是芸芸施政項目的其中一項,而沒有放在施政報告的首要事項,除了反映出特區政府施政方針仍然以發展優先於保育,也代表部門有各自為政的情況。氣候變化的危機需要跨部門協作和應對,我們關注特區政府是否能夠一改以往沿用按部門各自制定的計劃,而是按照與其他 C40 城市所同意的,以綠色和公義復甦的原則,將綠色和公義轉型融合於經濟復甦的政策。
在 2050 年碳中和目標的大前提下,中電和港燈作為香港兩大碳排放源頭,制訂淨零排放目標,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研究開發能源儲存設備、電網智能化和全面使用智能電錶,已經是不能逃避的責任和義務。中電集團剛於九月宣佈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值得鼓勵,而施政報告更要求兩電於 2035 年前停止所有燃煤發電,令人期待的是兩電和其他能源企業如何制定淘汰燃煤,改用可再生能源的時間表,盡早推出及落實達致淨零排放的措施。
其次,交通運輸也是香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因此政府應該繼續推動落實措施推廣使用零排放電動汽車和氫燃料汽車,及相關充電設備配套,取代化石燃料汽車。從早前公布的《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以及施政報告提及推動各種電動及其他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和商用車的發展,特區政府在推出零排放汽車上還是朝正確的方向前進。在交通規劃方面,設立更多行人專用區、在交通繁忙地區徵收車輛費用,都有助於降低使用汽車意慾,減少碳排放。
建築物佔每年香港電力消耗的九成,也佔碳排放的六成,所以建築物設計是否合乎能源效益對香港的碳排放舉足輕重,建築物淨零排放對香港也變得十分重要。新冠疫情下不少人都已經轉為家中工作,或辦公室家居混合工作模式,辦公室需求減少是全球必然的趨勢,彈性使用辦公室空間可以減少能源消耗,有助降低碳排放。施政報告制定了建築節能目標,是踏出減碳的重要一步,同時也反映出建築節能還有大量空間,特區政府在中短期內提升節能目標,其實是大有可為。
碳中和目標下節能減碳空間廣闊
目前對於如何降低建築物能源消耗主要有兩個範疇。對於新建樓宇,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益標準,結合低碳建築材料、低碳建設過程和有效的廢物處理的方案,促進智能建築設計,以及裝置可再生能源設施都是全球趨勢,而對於已建樓宇,可以先對建築物進行能源審計,針對性升級樓宇設施以幫助減少碳排放,也有助改善市民生活質素和身心健康。目前,香港機電工程署有制訂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及能源審核守則,而個別樓宇發展商和業主也可以參加專業組織設立的「綠建環評」計劃,對新建及已建樓宇的土地、水、能源消耗和廢物管理進行評級。但上述兩種途徑俱屬自願性質。一些亞洲城市,如首爾和東京,正在提供更多誘因鼓勵零能耗或綠色建築,甚至強制性裝置可再生能源,都是值得香港借鏡。
新冠疫情也影響社會方方面面,在各行各業推動綠色復甦也是時候。例如,沒有外地遊客之下,旅遊業轉型已正在發生。促進旅遊業復甦不能再仰賴邊境完全開放,重視生態旅遊的潛力,強調香港的綠色休憩用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育,減少鋪張浪費的消費模式,都是可以探索和實踐的方向。施政報告也提及發展生態旅遊,不過我們也憂慮「生態旅遊」是否能夠真正平衡生態保育和旅遊的需要,而不是在生態敏感地區大搞旅遊基建,無節制地吸引觀光旅客,產生大量碳足跡。
航空業更正在面對史無前例的業務重整,航空旅遊的需求比疫情前顯著降低,政府可以趁機推行累進的航空旅行稅,確保不常飛行的乘客,應付每年一度的航空旅行或參加海外家庭聚會,但又同時降低商務常客出行的意慾,從而鼓勵他們繼續進行網上會議。機場的不斷擴建也更顯得沒有需要。
相對之下,金融業正迎來全新機遇。除了政府目前已推出的綠色債券,及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而設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統籌業界持份者研究和制訂政策,更應該特別針對氣候變化建立金融平台,統籌項目持有人、投資者、借貸方、優惠融資基金、技術和法律顧問,應對綠色投資項目的供應和需求,並催生公私營混合融資。此外,香港絕對有條件繼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擔當更多碳排放交易的任務,先決條件是落實碳排放定價制度及相關交易系統。碳排放交易獲得的資金可以補貼本地交通和能源開支,減輕加價壓力,盈餘則可用於彌補各種的疫情補貼開支,以及應付疫情後上升的社會福利開支。施政報告支持香港發展成為綠色金融樞紐,我們希望特區政府的具體措施及方案真正能帶動區內氣候變化緩減和適應措施的投資融資。
綠色經濟復甦關鍵在於擺脫傳統,主導每項施政
新冠疫情和極端氣候也為原有社區服務帶來新挑戰,但也有轉型的契機。長者和弱勢社群面對的雙重威脅,原有社區服務的培訓已難以適應,而是必須重新學習,以提高他們災難預防和應對的能力。而服務提供者也是處於最合適的位置收集和提供數據,以便相關研究人員和政策制訂者制定更有效率的氣候適應政策。
科技研究人員除了需要研究香港這座城市如何更好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對於全球最新的能源和能效技術,疫情後加速發展並落實本地使用更形必需,包括氫燃料、電氣化渡輪、高效節能空調和地區冷卻系統、綠色金融科技,及智能能源系統等。
最後,我們不應忘記政府在促進上述措施的重要角色,因此疫情後的綠色復甦必須提上行政長官的議程。施政報告提到行政長官正在主持氣候變化及碳中和督導委員會,也提到環境局將成立新的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並會成立專責的諮詢委員會,我們期望這三個部門和委員會能夠真正有效推動氣候減緩和適應措施的落實,尤其是評估災難風險、加強管治、投資於減低風險、而具有預防性的復甦措施。我們更希望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所提出的經濟復甦措施不再是傳統的經濟復甦,而是真正的綠色復甦,正如 C40 城市首長綠色和公義復甦議程的六大原則中最首要的原則:所有的經濟復甦措施都應該是綠色的,而且在推動 C40 城市首長綠色和公義復甦議程上,將綠色和公義轉型作用主導思想,落實到特區政府的每一項施政裡。